拍品信息
作者
丁云鹏
备注
水墨纸本 手卷 甲戌 1574年作
题识:万曆甲戌秋仲写于云间之北禅净室,天都丁云鹏。
钤印:南羽、云鹏、凌云
收藏章:松窗审定、笏溪草堂、王季迁海外所见名迹、周氏宝米室藏、曾随竹里馆、季迁心赏、竹里馆、乃佳尔、片石峰前
褚德彝题首:靖节高风。庚午春日,褚德彝题。
钤印:褚德彝、松窗、苍古堂
吴徵题跋: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善道释人物,得吴道子法,白描酷似李伯时,此卷写靖节高风,用笔高古、深厚。眉睫意态丝毫毕具,直造精妙入神之地。龙眠后一人而已。雪盦先生出示是卷为识数语以归之。辛未夏五月袌鋗居士吴徵。
钤印:袌鋗居士
出版:《二十世家海外藏家王季迁藏中国历代名画》下册P340-34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
说明:周湘云旧藏。
来源:纽约佳士得1994年6月,中国古代近现代书画专场。
作者简介:丁云鹏,字南羽,别字文举,号圣华居士、黄山老樵,安徽休宁人。詹景凤门人。宫廷画家,长于白描人物、道释佛像。山水取法文征明,花卉、杂画皆精。能诗。供奉内廷十余年。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ding yunpeng(1547-1628) tao yuanming hand drawing anecdotes
画心:25.5×535 cm 约12.3平尺
引首:25.5×86 cm 约2.0平尺
跋:25.5×35 cm 约0.8平尺
RMB: 3,500,000-4,500,000
幽寂孤憤寫秋林
——谈陈洪绶《秋林策杖图轴》
单国霖
近有缘观阅明陈洪绶《秋林策杖图轴》,为绢本,设色。绘石坡高树数株,叶落枝秃,残红点点,一策杖高士赏观秋景。石桥下流泉潺潺,树端白云缭绕,远水横披,青山一抹,一派深秋幽旷景致。图上自题:“唐豫老师兄属,陈洪绶画。”钤“章侯”白文方印,“洪绶”朱文方印。此图见载於翁万戈先生所编著《陈洪绶》中卷第24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翁先生定名为《山水人物轴》,考为约於顺治七年(1650),陈洪绶时年53岁。唐豫字九经,是陈洪绶晚年密友。顺治六年(1647)陈洪绶为至友南生鲁作《生鲁居士四乐图卷》(苏黎世科特伯格博物馆藏),唐豫在图上题识:“予友陈章侯下笔妙天下,更不肯为人轻设一笔。独见我生鲁先生,忻然为绘四图,且素题於予。”钤“唐九经”、“豫公”等印。可见陈洪绶晚年与唐豫、南生鲁等常有酬酢之作。
陈洪绶生活在天崩地裂、清移明祚的社会剧变时代。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王朝灭亡。五月,清军攻占北京。顺治三年(1646)五月,清军攻陷陈洪绶家乡绍兴,陈洪绶曾被清将军固山擒俘,幸设计逃脱。夏天避乱至绍兴城南云门山上,於云门寺剃发为僧。直到第二年暮春三月,才从薄坞移家绍兴,重又返俗。生活十分清贫,只能以卖书画谋生,不时还向友人借贷度日。陈洪绶晚年经历了故国覆亡的危难,自己又无力回天,内心充满着忧愤、痛苦和自责的心情,在出家为僧后,即自号悔迟、老迟、悔僧等。他来往於绍兴、杭州,志与愿违的甘当画师,潜心於书画,成为他创作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陈洪绶曾在顺治七年(1650)所写《游净慈寺记》中说:“老悔一生感慨多在山水间。何则,既脱胎为好山水人矣,每逢得意处,辄思携妻子,栖命骨肉归於此。魂气则与云影、山声、水光、花色共生灭,吾愿足矣。”(《宝纶堂集》卷二)《秋林策仗图轴》清幽廖寂的景致正是他借山水抒发孤愤情致的载体。
陈洪绶山水画师承渊源较之他的人物画范围更为广泛,清毛奇龄在《陈老莲别传》里,有一段详尽的分析,谈到其山水画时说:“金碧宫台、林泉、湍峙、长坡、丰卉,法大小李将军,云山法荆浩,溜水法河阳郭熙。”观陈洪绶山水画,确是以取资唐宋诸大家为主,他的多幅山水画上题仿赵大年、仿赵千里、仿李唐笔意等。而他在理论上主张融合唐、宋、元各大家,他曾论画道:“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陈撰《玉几山房画外集》载陈洪绶论画)此外,陈洪绶少年时曾向蓝瑛学习画艺,蓝瑛的山水画融宋入元,尤得力於黄公望,兼取王蒙、倪瓒、蓝瑛的风格对称洪绶不能不存在潜在的影响。通观陈洪绶晚年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技法风貌。一种以师法唐、宋人的勾斫法为主,略加渲染,很好皴擦,气格古拙简洁,并有浓重的装饰意趣。如约画於顺治六年(1649)的《蕉林酌酒图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即为典型。另一种则将勾斫和皴擦、渲染法结合起来,参入了元人的笔意,在古拙简劲中含虚和蕴籍的笔墨韵味。陈氏约在顺治六年(1649)所画的《雅集图鉴》(上海博物馆藏)和《梅花书屋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里的树石画法,即有这类风格的特点。
《秋林策杖图轴》的树石画法与上两图颇为同调,且体现出陈洪绶晚年笔法特点,即从中年较为方折劲健转向方圆结合,更多圆润柔婉的韵致。若图中岩石的勾皴兼用披骂、折带和横皴等皴法,皴中带干笔擦染,笔墨沉凝而虚和,颇有王蒙和倪瓒的笔意。树木的勾皴也并非一味的方硬,而是劲拔的勾皴与虚淡的皴染并用,使树木更有一种圆转之感。图中的人物线描圆婉,转笔不生圭角,这与他同年所画《陶渊明故事图卷》(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藏)中的人物笔法同出一辙。这一幅作品反映出了陈洪绶晚年融会唐、宋、元技法要素,达到圆熟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是他传世少见的山水画之精品。
题识:万曆甲戌秋仲写于云间之北禅净室,天都丁云鹏。
钤印:南羽、云鹏、凌云
收藏章:松窗审定、笏溪草堂、王季迁海外所见名迹、周氏宝米室藏、曾随竹里馆、季迁心赏、竹里馆、乃佳尔、片石峰前
褚德彝题首:靖节高风。庚午春日,褚德彝题。
钤印:褚德彝、松窗、苍古堂
吴徵题跋:丁云鹏,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善道释人物,得吴道子法,白描酷似李伯时,此卷写靖节高风,用笔高古、深厚。眉睫意态丝毫毕具,直造精妙入神之地。龙眠后一人而已。雪盦先生出示是卷为识数语以归之。辛未夏五月袌鋗居士吴徵。
钤印:袌鋗居士
出版:《二十世家海外藏家王季迁藏中国历代名画》下册P340-34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
说明:周湘云旧藏。
来源:纽约佳士得1994年6月,中国古代近现代书画专场。
作者简介:丁云鹏,字南羽,别字文举,号圣华居士、黄山老樵,安徽休宁人。詹景凤门人。宫廷画家,长于白描人物、道释佛像。山水取法文征明,花卉、杂画皆精。能诗。供奉内廷十余年。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ding yunpeng(1547-1628) tao yuanming hand drawing anecdotes
画心:25.5×535 cm 约12.3平尺
引首:25.5×86 cm 约2.0平尺
跋:25.5×35 cm 约0.8平尺
RMB: 3,500,000-4,500,000
幽寂孤憤寫秋林
——谈陈洪绶《秋林策杖图轴》
单国霖
近有缘观阅明陈洪绶《秋林策杖图轴》,为绢本,设色。绘石坡高树数株,叶落枝秃,残红点点,一策杖高士赏观秋景。石桥下流泉潺潺,树端白云缭绕,远水横披,青山一抹,一派深秋幽旷景致。图上自题:“唐豫老师兄属,陈洪绶画。”钤“章侯”白文方印,“洪绶”朱文方印。此图见载於翁万戈先生所编著《陈洪绶》中卷第24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翁先生定名为《山水人物轴》,考为约於顺治七年(1650),陈洪绶时年53岁。唐豫字九经,是陈洪绶晚年密友。顺治六年(1647)陈洪绶为至友南生鲁作《生鲁居士四乐图卷》(苏黎世科特伯格博物馆藏),唐豫在图上题识:“予友陈章侯下笔妙天下,更不肯为人轻设一笔。独见我生鲁先生,忻然为绘四图,且素题於予。”钤“唐九经”、“豫公”等印。可见陈洪绶晚年与唐豫、南生鲁等常有酬酢之作。
陈洪绶生活在天崩地裂、清移明祚的社会剧变时代。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王朝灭亡。五月,清军攻占北京。顺治三年(1646)五月,清军攻陷陈洪绶家乡绍兴,陈洪绶曾被清将军固山擒俘,幸设计逃脱。夏天避乱至绍兴城南云门山上,於云门寺剃发为僧。直到第二年暮春三月,才从薄坞移家绍兴,重又返俗。生活十分清贫,只能以卖书画谋生,不时还向友人借贷度日。陈洪绶晚年经历了故国覆亡的危难,自己又无力回天,内心充满着忧愤、痛苦和自责的心情,在出家为僧后,即自号悔迟、老迟、悔僧等。他来往於绍兴、杭州,志与愿违的甘当画师,潜心於书画,成为他创作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陈洪绶曾在顺治七年(1650)所写《游净慈寺记》中说:“老悔一生感慨多在山水间。何则,既脱胎为好山水人矣,每逢得意处,辄思携妻子,栖命骨肉归於此。魂气则与云影、山声、水光、花色共生灭,吾愿足矣。”(《宝纶堂集》卷二)《秋林策仗图轴》清幽廖寂的景致正是他借山水抒发孤愤情致的载体。
陈洪绶山水画师承渊源较之他的人物画范围更为广泛,清毛奇龄在《陈老莲别传》里,有一段详尽的分析,谈到其山水画时说:“金碧宫台、林泉、湍峙、长坡、丰卉,法大小李将军,云山法荆浩,溜水法河阳郭熙。”观陈洪绶山水画,确是以取资唐宋诸大家为主,他的多幅山水画上题仿赵大年、仿赵千里、仿李唐笔意等。而他在理论上主张融合唐、宋、元各大家,他曾论画道:“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陈撰《玉几山房画外集》载陈洪绶论画)此外,陈洪绶少年时曾向蓝瑛学习画艺,蓝瑛的山水画融宋入元,尤得力於黄公望,兼取王蒙、倪瓒、蓝瑛的风格对称洪绶不能不存在潜在的影响。通观陈洪绶晚年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技法风貌。一种以师法唐、宋人的勾斫法为主,略加渲染,很好皴擦,气格古拙简洁,并有浓重的装饰意趣。如约画於顺治六年(1649)的《蕉林酌酒图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即为典型。另一种则将勾斫和皴擦、渲染法结合起来,参入了元人的笔意,在古拙简劲中含虚和蕴籍的笔墨韵味。陈氏约在顺治六年(1649)所画的《雅集图鉴》(上海博物馆藏)和《梅花书屋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里的树石画法,即有这类风格的特点。
《秋林策杖图轴》的树石画法与上两图颇为同调,且体现出陈洪绶晚年笔法特点,即从中年较为方折劲健转向方圆结合,更多圆润柔婉的韵致。若图中岩石的勾皴兼用披骂、折带和横皴等皴法,皴中带干笔擦染,笔墨沉凝而虚和,颇有王蒙和倪瓒的笔意。树木的勾皴也并非一味的方硬,而是劲拔的勾皴与虚淡的皴染并用,使树木更有一种圆转之感。图中的人物线描圆婉,转笔不生圭角,这与他同年所画《陶渊明故事图卷》(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藏)中的人物笔法同出一辙。这一幅作品反映出了陈洪绶晚年融会唐、宋、元技法要素,达到圆熟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是他传世少见的山水画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