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刘海粟
尺寸
画137×56.5cm;诗堂33×56cm
备注
说明: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南渡新加坡,任《叻报》编辑,1934年起执教于华侨中学、道南学校。1953年参加筹办南洋大学。潘受的书法与文学造诣,受到国内外文化界重视。
《山水清音》赏析
刘海粟山水画取法于明代沈周和清初四僧,其早年山水画构图和用笔多来自于“三石”(沈周、石涛、石溪),偶有一些吴镇的影子。他学石涛与张大千有所不同,他不是全面学习石涛画风,学习石涛的构图及用笔。他的山水画在用笔上比较成功,以金石气入画,极点成线,迟涩多变。
此帧《山水清音》是刘海粟学石涛的一幅佳作,作品使用了“截取法”,描绘了丛林中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该作不作上留天、下留地的程式化构图,而是截取崇山峻岭之一段,通天贯地,满布整个画面。拾级而上的石阶,飞流直泻的清泉,为画面增添律动感,使其郁勃而不迫塞,于茂密中得空灵之致。山石以粗豪逆笔勾勒,朴拙酣畅。披麻、解索、荷叶、折带,各种皴法交织使用,依山势而盘曲交错,“峰与皴合,皴自峰生”,令山川骨脉纷然。又以尖笔剔丛草,劲挺柔韧,富于弹性,加之满山的浓墨重点,巧拙互生、粗细互补,枯湿浓淡兼施、轻重疾徐并用,构成一派点与线、笔与墨的交响,浑沌氤氲。向左偃伏的茸草,逆势右出的虬松,浓密茂盛的竹林,不同的笔势,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撼人气势与壮美豪情。尤其是那满繁密的打点,更是作者特有的笔墨。
《山水清音》赏析
刘海粟山水画取法于明代沈周和清初四僧,其早年山水画构图和用笔多来自于“三石”(沈周、石涛、石溪),偶有一些吴镇的影子。他学石涛与张大千有所不同,他不是全面学习石涛画风,学习石涛的构图及用笔。他的山水画在用笔上比较成功,以金石气入画,极点成线,迟涩多变。
此帧《山水清音》是刘海粟学石涛的一幅佳作,作品使用了“截取法”,描绘了丛林中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该作不作上留天、下留地的程式化构图,而是截取崇山峻岭之一段,通天贯地,满布整个画面。拾级而上的石阶,飞流直泻的清泉,为画面增添律动感,使其郁勃而不迫塞,于茂密中得空灵之致。山石以粗豪逆笔勾勒,朴拙酣畅。披麻、解索、荷叶、折带,各种皴法交织使用,依山势而盘曲交错,“峰与皴合,皴自峰生”,令山川骨脉纷然。又以尖笔剔丛草,劲挺柔韧,富于弹性,加之满山的浓墨重点,巧拙互生、粗细互补,枯湿浓淡兼施、轻重疾徐并用,构成一派点与线、笔与墨的交响,浑沌氤氲。向左偃伏的茸草,逆势右出的虬松,浓密茂盛的竹林,不同的笔势,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撼人气势与壮美豪情。尤其是那满繁密的打点,更是作者特有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