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郑板桥
尺寸
画心96.5×130cm;题跋96.5×33cm;96.5×33cm
年代
戊辰(1748)年作
备注
说明:
1.中央电视台《鉴宝》证书。
2.《济南日报》2008.11.18第九版“济南民间国宝海选记”。
简介: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板桥老人等,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一岁至六十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工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书法以隶篆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其“乱石铺街”体。写意兰竹,水墨淋漓,趣在法外。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友图》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郑板桥的一首著名咏竹诗,不仅其竹诗有名,竹画则更是举世闻名。郑板桥一生笔耕不辍,诗、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在创作上,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达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
画竹是君子“入世”为官的象征、画兰则是君子“出世”为隐的象征。郑板桥一生喜画兰竹,这与其平生的遭遇有关的。他几次为官,又几次罢官,厌倦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专心绘画。正如他在本幅《三友图》上所题那样:“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间,有芝不采,有兰不掇,各适其气,各全其天。乃为诗曰:高峰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他画兰、画竹,并不断歌咏兰竹,如他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其实,郑板桥面除了画兰竹自况外,还有更多的喻意,如郑板桥本人曾说过:“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他将兰竹的心性表达得入木三分,且此段郑板桥的表白正与本幅画完全吻合。
1.中央电视台《鉴宝》证书。
2.《济南日报》2008.11.18第九版“济南民间国宝海选记”。
简介: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板桥老人等,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一岁至六十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工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书法以隶篆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其“乱石铺街”体。写意兰竹,水墨淋漓,趣在法外。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友图》赏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郑板桥的一首著名咏竹诗,不仅其竹诗有名,竹画则更是举世闻名。郑板桥一生笔耕不辍,诗、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在创作上,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达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
画竹是君子“入世”为官的象征、画兰则是君子“出世”为隐的象征。郑板桥一生喜画兰竹,这与其平生的遭遇有关的。他几次为官,又几次罢官,厌倦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专心绘画。正如他在本幅《三友图》上所题那样:“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间,有芝不采,有兰不掇,各适其气,各全其天。乃为诗曰:高峰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他画兰、画竹,并不断歌咏兰竹,如他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其实,郑板桥面除了画兰竹自况外,还有更多的喻意,如郑板桥本人曾说过:“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他将兰竹的心性表达得入木三分,且此段郑板桥的表白正与本幅画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