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文徵明
尺寸
书28.5×321cm;画28×329.5cm
备注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韩熙(1916-?),一名绳夫,字价藩,亦作介藩,号致轩。松江人。“读有用书斋”韩应陛后人,韩德均之子。少有才名,时人称“年仅十八,彬彬有礼,佳子弟也,招待颇殷。”年未弱冠承继祖业,倾力守护家藏书画,与沪上同好往来密切。读有用书斋藏书中,以韩价藩所钤印记为最多,常用藏印有“韩印绳夫”、“云间韩氏考藏”、“韩熙宝藏”、“昌黎伯裔”、“云松巢馆”、“价藩所得铭心神品”、“价藩青箱长物”、“云松巢馆心赏”、“韩子”等。
《赤壁赋图并行书卷》赏析
此卷《赤壁赋图》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图画的是北宋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原赋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而引起文人的共鸣,而被千古吟咏,经常选作绘画题材。此图采取平远法,体现出“月白风清”时的景趣。作者用细腻的描绘将一个秋高气爽、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那嶙崎险峻的峭壁悬崖,汹涌湍急的水流波涛,江风吹拂摇动的树木,以及万里开阔的江天,皆极得真实生动的情状。图中山峰石壁以中锋勾出,淡墨皴擦出阴阳向背,青绿赋色,寓拙重沉凝于简括遒劲;漩流急浪,用线精绘细写,于装饰美感中见激昂气势。远水无波,淡墨晕染,得悠远之境;孤舟泛波,名士闲坐,抒怀古之情。整幅画面自然的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用笔苍润,布局爽朗、明媚,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技法纯熟稳健,具有笔致墨韵。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行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此卷行书《赤壁赋》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众所周知,文徵明极为喜爱《赤壁赋》,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文徵明对苏轼墨迹皆抱有极大的热情。不仅对于苏氏书法时常加以临习,对于苏轼墨迹也不遗余力考辨鉴定,其研究之精深入微,颇获时誉。
晚年后,文徵明曾先后两次上书要求辞官回乡,并在给家人的信中表达了更为迫切的心情,这种仕途上的不如意恰与苏轼的经历相似。苏轼半生颠簸,命运坎坷,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种心情与文徵明的进退之心是契合的,这或许就是文徵明一生偏好“赤壁赋”的另一个原因。
说明:鉴藏者南师仲为南轩第三子,陕西渭南人,字子兴,室名玄象山房,学者、方志专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甲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长于古文,又能玩赏古物,与诗人梅国桢常有唱和。
韩熙(1916-?),一名绳夫,字价藩,亦作介藩,号致轩。松江人。“读有用书斋”韩应陛后人,韩德均之子。少有才名,时人称“年仅十八,彬彬有礼,佳子弟也,招待颇殷。”年未弱冠承继祖业,倾力守护家藏书画,与沪上同好往来密切。读有用书斋藏书中,以韩价藩所钤印记为最多,常用藏印有“韩印绳夫”、“云间韩氏考藏”、“韩熙宝藏”、“昌黎伯裔”、“云松巢馆”、“价藩所得铭心神品”、“价藩青箱长物”、“云松巢馆心赏”、“韩子”等。
《赤壁赋图并行书卷》赏析
此卷《赤壁赋图》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图画的是北宋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原赋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而引起文人的共鸣,而被千古吟咏,经常选作绘画题材。此图采取平远法,体现出“月白风清”时的景趣。作者用细腻的描绘将一个秋高气爽、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那嶙崎险峻的峭壁悬崖,汹涌湍急的水流波涛,江风吹拂摇动的树木,以及万里开阔的江天,皆极得真实生动的情状。图中山峰石壁以中锋勾出,淡墨皴擦出阴阳向背,青绿赋色,寓拙重沉凝于简括遒劲;漩流急浪,用线精绘细写,于装饰美感中见激昂气势。远水无波,淡墨晕染,得悠远之境;孤舟泛波,名士闲坐,抒怀古之情。整幅画面自然的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用笔苍润,布局爽朗、明媚,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技法纯熟稳健,具有笔致墨韵。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行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此卷行书《赤壁赋》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众所周知,文徵明极为喜爱《赤壁赋》,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文徵明对苏轼墨迹皆抱有极大的热情。不仅对于苏氏书法时常加以临习,对于苏轼墨迹也不遗余力考辨鉴定,其研究之精深入微,颇获时誉。
晚年后,文徵明曾先后两次上书要求辞官回乡,并在给家人的信中表达了更为迫切的心情,这种仕途上的不如意恰与苏轼的经历相似。苏轼半生颠簸,命运坎坷,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种心情与文徵明的进退之心是契合的,这或许就是文徵明一生偏好“赤壁赋”的另一个原因。
说明:鉴藏者南师仲为南轩第三子,陕西渭南人,字子兴,室名玄象山房,学者、方志专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甲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长于古文,又能玩赏古物,与诗人梅国桢常有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