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陆俨少
尺寸
68×45.3cm
年代
1979年作
备注
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胜境”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因其“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顾雁荡后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雁荡山亦是陆俨少喜欢的题材,他和黄宾虹、潘天寿对天台山、雁荡山情有独钟一样。陆俨少一生最爱雁荡,1963年,陆俨少随浙江美术学院师生一起到雁荡山写生,发现雁荡高峙厚重,雄奇朴茂,大巧若拙,令其叹为观止。1982年,74岁的陆俨少再游南北雁荡,感慨颇多。他曾在《陆俨少自叙》中说:“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入画,它的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之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大小几至数十百幅,而黄山则十不及一。”可见其对雁荡山水观察之深入,情感之深厚。
本幅《雁荡泉石》展现了陆俨少晚年浑厚雄健、沉着痛快的典型风格。此作构图由“取势”而下笔,胸有成竹,笔笔生发,步步为营,将静态的山水画得跌宕起伏。陆俨少用笔有时轻描淡写,有时从容不迫,有时则振笔疾书。正所谓云烟落纸,随意点染,皆成文章。用笔的变换结合创作情绪,虚实变幻,不可揣测,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雁荡泉石》笔墨灵透,皴、擦、点、染一气呵成。雁荡山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山间流水潺潺,顺势而下,流水与山石仿佛谱写出大自然的交响曲,交相辉映,沉稳大气又灵动自如。整幅画面设色雅致,虚实轻重呼应顾盼,构图大气饱满,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雁荡山亦是陆俨少喜欢的题材,他和黄宾虹、潘天寿对天台山、雁荡山情有独钟一样。陆俨少一生最爱雁荡,1963年,陆俨少随浙江美术学院师生一起到雁荡山写生,发现雁荡高峙厚重,雄奇朴茂,大巧若拙,令其叹为观止。1982年,74岁的陆俨少再游南北雁荡,感慨颇多。他曾在《陆俨少自叙》中说:“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入画,它的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之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大小几至数十百幅,而黄山则十不及一。”可见其对雁荡山水观察之深入,情感之深厚。
本幅《雁荡泉石》展现了陆俨少晚年浑厚雄健、沉着痛快的典型风格。此作构图由“取势”而下笔,胸有成竹,笔笔生发,步步为营,将静态的山水画得跌宕起伏。陆俨少用笔有时轻描淡写,有时从容不迫,有时则振笔疾书。正所谓云烟落纸,随意点染,皆成文章。用笔的变换结合创作情绪,虚实变幻,不可揣测,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雁荡泉石》笔墨灵透,皴、擦、点、染一气呵成。雁荡山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山间流水潺潺,顺势而下,流水与山石仿佛谱写出大自然的交响曲,交相辉映,沉稳大气又灵动自如。整幅画面设色雅致,虚实轻重呼应顾盼,构图大气饱满,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