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程十发
尺寸
65.5×45cm
年代
乙丑(1985)年作
备注
注:此作于2018年5月18日经程多多先生鉴定为真迹。
说明:上款人应为潘毓刚(1935年-),广东梅县人,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中科院聘请的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任波士顿学院教授;连续4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首届主席为杨振宁),1994年获海外杰出华人奖。潘毓刚从事量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他致力于高等教育,任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同时兼任32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潘毓刚教授多次回国考察访问,各地政府、学校常以当地名家书画与其结缘。
作画要从大处入手,不要太注意细微的部分,过分仔细了,平均对待,反失去了重点,也失去了必要的偶然性,缺乏艺术趣味了。故画人物要同画速与一样,要注意大轮廓,先取势,缓刻画。
我画人物、动物,不是先画细部,而是先画大体。我认为人物姿态和动态十分重要,所以画好大体再画细部。我画一张画时,开始时还是打草稿,我的第一张草稿或是第一张正稿往往都不成功,一定要画多次,最后,我把打的草稿都丢掉,带着默写的情形作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比较写实,缺少夸张和修饰。临摹我的作品往往是临我后来的正稿,而没有看到我以前的素描搞;看我作画的人看我画来很随便,而我在家中打稿的时候是不随便的。
—程十发
说明:上款人应为潘毓刚(1935年-),广东梅县人,量子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中科院聘请的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任波士顿学院教授;连续4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首届主席为杨振宁),1994年获海外杰出华人奖。潘毓刚从事量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他致力于高等教育,任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同时兼任32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潘毓刚教授多次回国考察访问,各地政府、学校常以当地名家书画与其结缘。
作画要从大处入手,不要太注意细微的部分,过分仔细了,平均对待,反失去了重点,也失去了必要的偶然性,缺乏艺术趣味了。故画人物要同画速与一样,要注意大轮廓,先取势,缓刻画。
我画人物、动物,不是先画细部,而是先画大体。我认为人物姿态和动态十分重要,所以画好大体再画细部。我画一张画时,开始时还是打草稿,我的第一张草稿或是第一张正稿往往都不成功,一定要画多次,最后,我把打的草稿都丢掉,带着默写的情形作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比较写实,缺少夸张和修饰。临摹我的作品往往是临我后来的正稿,而没有看到我以前的素描搞;看我作画的人看我画来很随便,而我在家中打稿的时候是不随便的。
—程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