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26×56cm 约6.4平尺
质地
设色纸本
形式
立轴
年代
1934年作
款识
题识:峻极亭前天影红,夜光岩畔四处风。烟霞绚彩吞银汉,海气镕金上碧空。
放眼寰中矜独立,置身高处有谁同。
何年鹤驾青冥外,手弄羲轮若木东。
癸酉二月,衡阳谒冉师墓归途,登南岳绝顶,寄缘大师导游诸胜,留宿上封寺,明晨看日而归,越岁甲戌二月写此呈正,并书黄研旅诗,烟霞绚彩、海气镕金,二语是真能状日出时景者,予最喜诵之。大千居士合十。
钤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内江
放眼寰中矜独立,置身高处有谁同。
何年鹤驾青冥外,手弄羲轮若木东。
癸酉二月,衡阳谒冉师墓归途,登南岳绝顶,寄缘大师导游诸胜,留宿上封寺,明晨看日而归,越岁甲戌二月写此呈正,并书黄研旅诗,烟霞绚彩、海气镕金,二语是真能状日出时景者,予最喜诵之。大千居士合十。
钤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内江
备注
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古称“南岳”。1933年,张大千于湖南衡阳拜谒恩师曾熙之墓,归途中,至南岳衡山游览登高。在寄缘大师的引导下,大千一行游览了衡山诸名迹。并于次年二月,绘下此图。
观此幅《南岳朝晖图》,画家以草草逸笔,绘出衡山绝顶日出之图景。画中东方既白,云雾弥漫,下界如海,一座山石于云海中若隐若现,似笼面纱,陡削千仞,画家用淡墨轻赭渲染山体,几间萧寺坐落其上,原本凝重的山石变得轻灵而摇摇欲坠,山石荡漾,充满动感。
青松一丛屹立山石脚下,一条小径蜿蜒而上,五位高士出现在路的尽头,有的背手眺望,有的执丈而立,他们都在等待朝阳初升的一刻。画面并未直接绘出冉冉的红日,但石体上挥洒的淡赭色,暗示了朝阳已然跃出云层,普照大地。我们可以想象,阳光尽染涌动的云海,那景象是多么壮观!正如题诗所写:“烟霞绚彩吞银汉,海气镕金上碧空。”
张大千于画面提写的是黄研旅之诗。黄研旅是石涛的朋友,他自扬州南下至海南岛旅行,归来以诗分享见闻,石涛随后便以其经历绘就了《写黄研旅诗意册》,张大千此作亦借其诗意进行表达。相比于以往摹古绘画的精工细作,此幅作品显得较为简逸,更像一张印象写生之作。正所谓“画实处易,写虚处难”,画家此作正是减少了对笔墨皴法的表现,而着意于诗画意境的抒发。
学界一般认为,四十年代以前,张大千处于师古人的阶段,四十到六十年代,以自然为师。此作绘于三十年代,正是其师法古人的阶段,然此画,我们却能看到张大千师法造化的尝试。
张大千21岁拜曾熙为师学习书法。曾熙好石涛,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大千一生不断钻研学习石涛艺术。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论,张大千身体力行这一绘画主张,饱览祖国锦绣山河。四海游历是张大千回归自然的方式之一,他的足迹遍布祖国江山大川,胸中有丘壑,方才造就了这样一处“可观、可游、可居”之境。
观此幅《南岳朝晖图》,画家以草草逸笔,绘出衡山绝顶日出之图景。画中东方既白,云雾弥漫,下界如海,一座山石于云海中若隐若现,似笼面纱,陡削千仞,画家用淡墨轻赭渲染山体,几间萧寺坐落其上,原本凝重的山石变得轻灵而摇摇欲坠,山石荡漾,充满动感。
青松一丛屹立山石脚下,一条小径蜿蜒而上,五位高士出现在路的尽头,有的背手眺望,有的执丈而立,他们都在等待朝阳初升的一刻。画面并未直接绘出冉冉的红日,但石体上挥洒的淡赭色,暗示了朝阳已然跃出云层,普照大地。我们可以想象,阳光尽染涌动的云海,那景象是多么壮观!正如题诗所写:“烟霞绚彩吞银汉,海气镕金上碧空。”
张大千于画面提写的是黄研旅之诗。黄研旅是石涛的朋友,他自扬州南下至海南岛旅行,归来以诗分享见闻,石涛随后便以其经历绘就了《写黄研旅诗意册》,张大千此作亦借其诗意进行表达。相比于以往摹古绘画的精工细作,此幅作品显得较为简逸,更像一张印象写生之作。正所谓“画实处易,写虚处难”,画家此作正是减少了对笔墨皴法的表现,而着意于诗画意境的抒发。
学界一般认为,四十年代以前,张大千处于师古人的阶段,四十到六十年代,以自然为师。此作绘于三十年代,正是其师法古人的阶段,然此画,我们却能看到张大千师法造化的尝试。
张大千21岁拜曾熙为师学习书法。曾熙好石涛,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大千一生不断钻研学习石涛艺术。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论,张大千身体力行这一绘画主张,饱览祖国锦绣山河。四海游历是张大千回归自然的方式之一,他的足迹遍布祖国江山大川,胸中有丘壑,方才造就了这样一处“可观、可游、可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