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谢稚柳
尺寸
83×86.5cm 约6.5平尺
质地
水墨纸本
形式
立轴
款识
题识:孤山有梅信好逑,爱竹无如王子猷。一日无君如何可,老松冬岭孰相俦。此旧作顷偶得见戏题此诗。壬戌盛秋,壮暮翁稚柳。
钤印:谢稚柳、壮暮
鉴藏印:世涛真赏、王世涛珍藏印
题签:谢稚柳王子猷看竹图。戊寅车祸劫后余生幸保不损。癸未秋王世涛重裱。
钤印:谢稚柳、壮暮
鉴藏印:世涛真赏、王世涛珍藏印
题签:谢稚柳王子猷看竹图。戊寅车祸劫后余生幸保不损。癸未秋王世涛重裱。
备注
展览: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程十发美术馆,2022年11月29日-2023年2月14日。
作品集:《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作品集》P280-281,2022年11月。
鉴藏者简介:王世涛,生于上海,祖籍奉化,现居香港。著名山水画家,收藏家。13岁随周士心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先后受教于彭袭明、谢稚柳、陈佩秋先生。1960年就读于香港培正中学,1964年就读于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1968年进修于匹兹堡之卡纳基美伦大学硕士。
谢稚柳,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江苏常州人。著名画家、鉴定家。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注:此作于2023年10月20日经谢稚柳陈佩秋之子谢定琨先生鉴定为真迹并附讲解视频。
湛怀息机 澡雪精神——赏谢稚柳《王子猷看竹图》
纵观谢稚柳一生所作人物画并不多见,就存世的作品而论,不过数十件而已,这与其数百件甚至近千件的花鸟、山水相比,何止霄壤,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谢稚柳的人物画开始于四十年代,“王子猷看竹”是他多次演绎的题材,足见其对此典故之乐道,借故抒己怀,以追慕桀骜洒脱之文人逸士。
王子猷为王羲之五子,东晋名士、书法家,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黄门侍郎,他性格不羁,不拘于官职之束缚,颇具魏晋文人率性而为的作风。王子猷生性爱竹,《世说新语》便有记载,王子猷曾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人刚到宅院,便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良久之后,王子猷方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竹君子呢?”可见王子猷嗜竹之情。
古往今来,爱竹之人颇多,而王子猷或许是竹子的头号粉丝吧。无怪乎后世高士多借王子猷之典故以抒发爱竹之情,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种竹斋》中有:“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苏轼亦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谢稚柳于此画幅题跋中亦写道:“一日无君如何可,老松冬岭孰相俦。”
谢稚柳爱竹,源于抗战期间在重庆的生活。他曾说:“予客巴山时二十有八,避寇机之炸,寓江北白鹤林之北,后园丛竹,老梢新笋,春雨秋情,烟青雾碧,虽非渭川千亩,要亦一片潇湘图也。超八载,重归江南,爱竹成癖。”又有题画诗云:“昔年客巴山,屋后有竹一林,每风晨露夜,徘徊其下,因好写竹,是自此始。”
且看画中高士修竹,颇有魏晋之风骨气韵。王子猷执杖于竹林漫赏,意态悠闲,简单的服饰以轻松流畅的线条勾出,不着一色,白描的表现手法再现高士品格中之高雅洒脱。画中高士身体向前,头部却望向竹林,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注意呢?只见他鬓髯飘动,或许正是一阵清风携竹香向王子猷袭来。整幅作品墨色氤氲,画家以厚重的笔势和丰腴的墨彩描写丛丛玉立青竿,浓淡干湿,强调出枝叶的向背纷披、俯仰疏密以及前后虚实的空间透视关系,清影婆娑,意境苍茫,竹子的浩然正气、君子之风是王子猷所追摹,亦是谢稚柳所向往,令人湛怀息机,澡雪精神,
此件作品曾由香港藏家王世涛所重裱。据王世涛老先生回忆:“我和谢老的缘分始于改革开放之初。1982年,王南屏先生接他(谢稚柳)到香港,住在南屏伯跑马地寓所。他问王南屏,有一张非常得意的荷花手卷在上海文物商店售出,据说为一香港藏家所购,不知为何人?南屏丈笑言,香港只有一个王世涛收你的画,我呼他来见你……就这样我和谢老的关系越来越近,并于1993年正式拜师,敬茶于巨鹿园。他每次来港,都会在我家中小憩,我去上海也都会去巨鹿园拜访他。听他论画写画,为我说鉴定,真是一种享受。和谢老相交十余年,受教尤多,不仅在书画艺术上,他那种待人的宽厚更是令人如沐春风。” 此《王子猷看竹图》经历过意外的车祸,仍能为今人观赏,实为王世涛先生之功劳,此作正见证了两位先生的深厚友谊。
作品集:《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作品集》P280-281,2022年11月。
鉴藏者简介:王世涛,生于上海,祖籍奉化,现居香港。著名山水画家,收藏家。13岁随周士心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先后受教于彭袭明、谢稚柳、陈佩秋先生。1960年就读于香港培正中学,1964年就读于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1968年进修于匹兹堡之卡纳基美伦大学硕士。
谢稚柳,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江苏常州人。著名画家、鉴定家。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注:此作于2023年10月20日经谢稚柳陈佩秋之子谢定琨先生鉴定为真迹并附讲解视频。
湛怀息机 澡雪精神——赏谢稚柳《王子猷看竹图》
纵观谢稚柳一生所作人物画并不多见,就存世的作品而论,不过数十件而已,这与其数百件甚至近千件的花鸟、山水相比,何止霄壤,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谢稚柳的人物画开始于四十年代,“王子猷看竹”是他多次演绎的题材,足见其对此典故之乐道,借故抒己怀,以追慕桀骜洒脱之文人逸士。
王子猷为王羲之五子,东晋名士、书法家,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黄门侍郎,他性格不羁,不拘于官职之束缚,颇具魏晋文人率性而为的作风。王子猷生性爱竹,《世说新语》便有记载,王子猷曾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人刚到宅院,便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良久之后,王子猷方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竹君子呢?”可见王子猷嗜竹之情。
古往今来,爱竹之人颇多,而王子猷或许是竹子的头号粉丝吧。无怪乎后世高士多借王子猷之典故以抒发爱竹之情,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种竹斋》中有:“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苏轼亦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谢稚柳于此画幅题跋中亦写道:“一日无君如何可,老松冬岭孰相俦。”
谢稚柳爱竹,源于抗战期间在重庆的生活。他曾说:“予客巴山时二十有八,避寇机之炸,寓江北白鹤林之北,后园丛竹,老梢新笋,春雨秋情,烟青雾碧,虽非渭川千亩,要亦一片潇湘图也。超八载,重归江南,爱竹成癖。”又有题画诗云:“昔年客巴山,屋后有竹一林,每风晨露夜,徘徊其下,因好写竹,是自此始。”
且看画中高士修竹,颇有魏晋之风骨气韵。王子猷执杖于竹林漫赏,意态悠闲,简单的服饰以轻松流畅的线条勾出,不着一色,白描的表现手法再现高士品格中之高雅洒脱。画中高士身体向前,头部却望向竹林,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注意呢?只见他鬓髯飘动,或许正是一阵清风携竹香向王子猷袭来。整幅作品墨色氤氲,画家以厚重的笔势和丰腴的墨彩描写丛丛玉立青竿,浓淡干湿,强调出枝叶的向背纷披、俯仰疏密以及前后虚实的空间透视关系,清影婆娑,意境苍茫,竹子的浩然正气、君子之风是王子猷所追摹,亦是谢稚柳所向往,令人湛怀息机,澡雪精神,
此件作品曾由香港藏家王世涛所重裱。据王世涛老先生回忆:“我和谢老的缘分始于改革开放之初。1982年,王南屏先生接他(谢稚柳)到香港,住在南屏伯跑马地寓所。他问王南屏,有一张非常得意的荷花手卷在上海文物商店售出,据说为一香港藏家所购,不知为何人?南屏丈笑言,香港只有一个王世涛收你的画,我呼他来见你……就这样我和谢老的关系越来越近,并于1993年正式拜师,敬茶于巨鹿园。他每次来港,都会在我家中小憩,我去上海也都会去巨鹿园拜访他。听他论画写画,为我说鉴定,真是一种享受。和谢老相交十余年,受教尤多,不仅在书画艺术上,他那种待人的宽厚更是令人如沐春风。” 此《王子猷看竹图》经历过意外的车祸,仍能为今人观赏,实为王世涛先生之功劳,此作正见证了两位先生的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