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设色纸本 立轴 1986年作 题识:黄胄一九八六年写于雨石居。
钤印:黄胄 黄胄笔下的新疆少女,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达到了其人物画的顶峰。自1948年赴新疆写生起,黄胄即对新疆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数民族风情和异域风光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其新疆舞蹈题材作品。此幅作品创作于1986年,正值黄胄艺术生涯的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新疆舞蹈题材的画作中,黄胄通常以舞动的女子作为画面的焦点,而奏琴、击鼓男子则为基本构成内容。在这幅作品中,还特别加入了吹笛的男性形象,更加强调了动态和节奏感的营造。此幅画面构图饱满,四位人物的动态形成三角形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击鼓者的动作和视线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连贯转移向中间弹琴和吹笛的演奏者,最终聚焦于舞者身上。舞者张开的手臂与飘扬的裙摆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整幅作品以迅捷的笔触捕捉了瞬间即逝的舞蹈动作,以热情的色彩展现了歌舞的欢腾场景,气势连贯,激情四溢,营造出节庆的氛围和动感。
黄胄曾总结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强调要用激情去描绘鲜活的人物场景:“画画一定要带着感情画,冷冰冰地对待自己的创作,还怎么能指望它去点燃起别人的情感呢?”黄胄凭借对边疆地区风土人情的深厚情感,展现了新疆少女的野性和健美,激发了人们对异域风情的向往。观赏此画,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有人曾赞誉:“雷庭收震怒,江海凝清光”,这便是其他画家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境界。 75×33.5cm 约2.3平尺
钤印:黄胄 黄胄笔下的新疆少女,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达到了其人物画的顶峰。自1948年赴新疆写生起,黄胄即对新疆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数民族风情和异域风光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其新疆舞蹈题材作品。此幅作品创作于1986年,正值黄胄艺术生涯的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新疆舞蹈题材的画作中,黄胄通常以舞动的女子作为画面的焦点,而奏琴、击鼓男子则为基本构成内容。在这幅作品中,还特别加入了吹笛的男性形象,更加强调了动态和节奏感的营造。此幅画面构图饱满,四位人物的动态形成三角形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击鼓者的动作和视线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连贯转移向中间弹琴和吹笛的演奏者,最终聚焦于舞者身上。舞者张开的手臂与飘扬的裙摆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整幅作品以迅捷的笔触捕捉了瞬间即逝的舞蹈动作,以热情的色彩展现了歌舞的欢腾场景,气势连贯,激情四溢,营造出节庆的氛围和动感。
黄胄曾总结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强调要用激情去描绘鲜活的人物场景:“画画一定要带着感情画,冷冰冰地对待自己的创作,还怎么能指望它去点燃起别人的情感呢?”黄胄凭借对边疆地区风土人情的深厚情感,展现了新疆少女的野性和健美,激发了人们对异域风情的向往。观赏此画,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有人曾赞誉:“雷庭收震怒,江海凝清光”,这便是其他画家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境界。 75×33.5cm 约2.3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