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1894~1968 水墨纸本 立轴 1942年作 题识:闲著营丘荒率笔,戏参米老云山图。挥毫点墨无拘管,不顾蹊跷老董狐。近获董文敏小幅,颇自矜赏。吉父兄属为北生先生作图,漫笔点画,正所谓心中有董,而腕下无董也。聊博一粲。吉兄其知我者。时壬午冬,吴湖帆。
钤印:倩盦、湖山如画 清韵灵秀 自开一格
作为海派“一代宗主”,著名画家、鉴藏家、书法家吴湖帆擅山水,遍临家藏“四王”,学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画风独树一帜。此幅画作虽在跋上言明参米学董,却变古开今,自成一格,是吴湖帆集古大成的文人代表作。
此画作于1942年,同年的正月十九日(3月5日),根据杨无恙《无恙后集》记录,吴湖帆此时曾应沈剑知邀,与同好纪念董其昌诞辰,交流各自的董其昌书画私藏,许在此时此画的雏形便了然于胸。
画中,丘壑连绵,虚实相映,淡淡的米点皴点缀其间,柔润朦胧,惠崇淡雅;画中前景平坡杂树,树木葱郁,丛林掩映间,芦荻水岸边,一艘孤舟漂泊于此,浩渺深远,意境深幽。墨色苍润,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清隽雅逸,平淡天真,已然深得董其昌温敦淡宕之感。
常人模仿董其昌的笔墨,仅能模仿其形。然而,董其昌的画学思想和艺术见解对三百年后的吴湖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吴氏画作早已将董其昌精髓融会贯通,深得气韵所在。吴湖帆还曾在收藏《董文敏丙辰七锦册》时小记:“余生爱香光书画,二十年所收蓄几二十品。处此奢世,以一笔墨生涯人得如此,正自夸非易事。殆为香光魂梦驱使,致五百年知己耶!” 董其昌颇富收藏,所见唐宋元作品数量不下数百,这使得他对古人绘画师承关系和技法渊源了如指掌。董其昌曾临唐代杨升《峒关蒲雪图》,吴湖帆根据其临本,于1949年两度画同名作,试图领略“杨氏真面相”。可见,吴湖帆的目光不止于董,正如其坦言“心中有董,腕下无董”,意在通过董作窥探古人艺术风貌,融合创新,自开一格,也终使其成为一代海派巨擘。 65.5×35cm 约2.1平尺
钤印:倩盦、湖山如画 清韵灵秀 自开一格
作为海派“一代宗主”,著名画家、鉴藏家、书法家吴湖帆擅山水,遍临家藏“四王”,学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画风独树一帜。此幅画作虽在跋上言明参米学董,却变古开今,自成一格,是吴湖帆集古大成的文人代表作。
此画作于1942年,同年的正月十九日(3月5日),根据杨无恙《无恙后集》记录,吴湖帆此时曾应沈剑知邀,与同好纪念董其昌诞辰,交流各自的董其昌书画私藏,许在此时此画的雏形便了然于胸。
画中,丘壑连绵,虚实相映,淡淡的米点皴点缀其间,柔润朦胧,惠崇淡雅;画中前景平坡杂树,树木葱郁,丛林掩映间,芦荻水岸边,一艘孤舟漂泊于此,浩渺深远,意境深幽。墨色苍润,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清隽雅逸,平淡天真,已然深得董其昌温敦淡宕之感。
常人模仿董其昌的笔墨,仅能模仿其形。然而,董其昌的画学思想和艺术见解对三百年后的吴湖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吴氏画作早已将董其昌精髓融会贯通,深得气韵所在。吴湖帆还曾在收藏《董文敏丙辰七锦册》时小记:“余生爱香光书画,二十年所收蓄几二十品。处此奢世,以一笔墨生涯人得如此,正自夸非易事。殆为香光魂梦驱使,致五百年知己耶!” 董其昌颇富收藏,所见唐宋元作品数量不下数百,这使得他对古人绘画师承关系和技法渊源了如指掌。董其昌曾临唐代杨升《峒关蒲雪图》,吴湖帆根据其临本,于1949年两度画同名作,试图领略“杨氏真面相”。可见,吴湖帆的目光不止于董,正如其坦言“心中有董,腕下无董”,意在通过董作窥探古人艺术风貌,融合创新,自开一格,也终使其成为一代海派巨擘。 65.5×35cm 约2.1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