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1904~1965 设色纸本 镜片 1963年作 题识:癸卯五月,抱石金陵写。
钤印:抱石之印、往往醉后
题跋:此作品系傅抱石先生夫人罗时慧女士捐献,乃华山稿中优秀作。一九七四年一月廿日,亚明记。钤印:亚明 说明:
1.附江苏省国画院印章。
2.题跋者为亚明(1924-2002)原名叶家炳,别署金陵茶客,室名悟园、觉斋、沙砚居,安徽合肥人。工山水人物,画山水落笔潇洒有磅礴之气。曾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傅抱石,原名瑞麟,自号抱石,江西新喻人。1926年毕业于南昌第一师范学校,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
高山崔巍 墨法淋漓
——赏傅抱石《华山雄姿》
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首届院长,并组织了一场名震艺坛、为期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壮举。他率领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一行十三人画坛同仁,足迹遍及六个省份的十几个城市,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祖国建设、游览名胜古迹,并由此大力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这一阶段也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巅峰时期,他深受“笔墨当随时代”的感召,将传统笔墨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旨在反映时代面貌、体现生活真谛、关注自然和谐,并留下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佳作。
10月12日,写生工作团抵达玉泉院并向华山进发,晚宿莎罗坪道观,次日经十八盘登上青柯坪,饱览西岳美景。华山此行中,傅抱石的写生习惯与众不同,画作也尤为卓越不凡。钱松喦勤奋不辍,每至一处便勤于打稿;亚明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华山之美,甚至上厕所也不忘欣赏。傅抱石却往往只以目视心记,偶尔寥寥数笔速写以助记忆。他将所见的山川河流,悉数深藏于心,待到返回成都宾馆才开始动笔。他先饮几口四川白酒,那抗战八年在重庆就已熟悉的醇香,令他微醺;继而点燃香烟,凝神静思,待到灵感泉涌,便抓起山马毛大笔,挥洒自如,三两笔间,画面主峰便跃然纸上。多年后,黄名芊依然记得那“当其下手风雨快”的创作情景。
傅抱石以斐然之笔,将华山青柯坪的速写稿化为多幅精彩绝伦的华山图。如南京博物馆所藏《漫游太华》,其第一幅华山图便已小中见大,令人赞叹。1961年4月,傅抱石回到南京,对华山图的创作更是倾注心力,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终成《待细把江山图画》。此作真实再现了华山的险峻山姿与雄伟气势,自1961年5月在北京“山河新貌——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汇报展览会”展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傅抱石后期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享有盛誉的傅抱石,其晚年经常受邀为各类会堂、宾馆、机场等建筑绘制大型布置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华山美景也成为其首选的题材之一。1963年3月,在杭州陪同长女疗养的傅抱石,应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驻缅甸大使李一氓之邀,为正式启用尚不足四年的钓鱼台国宾馆精心绘制布置画。他创作了大幅画作《西岳雄姿》,自题:“一九六三年三月,傅抱石写于杭州”,至今仍存此地。为创作此画,他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同时绘制多件作品,优中选优,最后才挑选出最为满意者交付。
显而易见,此幅现身上海嘉禾拍卖的傅抱石《华山雄姿》,构图、笔墨、意境与钓鱼台国宾馆的藏作大同小异,细节甚丰,无疑是此次创作中一同孕育出的精品。细观此画,近山树林绵亘蜿蜒,远处山巅云雾缭绕,右侧山带云霭蒸腾兴涌,延至远山,这与钓鱼台国宾馆藏《西岳雄姿》如出一辙,只是画幅略小,俨然为一幅百般锤炼、凝练齐整的正作写稿。
此幅画作中,傅抱石以华山西岳为核心,层次清晰。画中山体崚嶒,云烟滃郁,杂树横陈,苍柏逶迤,傅抱石挥洒自如,将山峦之巅延伸纸外,落笔挥毫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先勾勒出“大块”山石的骨架,又以雄浑的竖皴辅以细腻的横皴,使得山石脉络分明,墨韵淋漓。与同源作品不同的是,此画墨色稍为清朗,以淡淡的花青晕染底色,别具匠心,使得画面更为清润透雅。画面点、线、面与水、墨、色交融一体,浓淡相宜,营造出一种雄健恣肆、浑莽恢宏、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此等杰作,正与傅抱石精湛的笔墨技艺密切相关。傅氏崇尚革新,而立之时留学日本,汲取历代山水画精髓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后入四川,受到蜀中壮丽山川的启迪,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散锋乱笔”皴法――“抱石皴”。正如其所说“以为一幅画应该像一首诗,一首歌,或一篇美丽的散文。”“抱石皴”所特有的韵律美,使其画面气韵生动,自然天成,亦是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的关键所在。
此作品系傅抱石先生夫人罗时慧女士捐献,题跋者为与傅抱石旅行写生同行的画家亚明,来源清晰可靠,宜赏可宝。 63×123.5cm 约7平尺
钤印:抱石之印、往往醉后
题跋:此作品系傅抱石先生夫人罗时慧女士捐献,乃华山稿中优秀作。一九七四年一月廿日,亚明记。钤印:亚明 说明:
1.附江苏省国画院印章。
2.题跋者为亚明(1924-2002)原名叶家炳,别署金陵茶客,室名悟园、觉斋、沙砚居,安徽合肥人。工山水人物,画山水落笔潇洒有磅礴之气。曾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傅抱石,原名瑞麟,自号抱石,江西新喻人。1926年毕业于南昌第一师范学校,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
高山崔巍 墨法淋漓
——赏傅抱石《华山雄姿》
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首届院长,并组织了一场名震艺坛、为期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壮举。他率领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一行十三人画坛同仁,足迹遍及六个省份的十几个城市,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祖国建设、游览名胜古迹,并由此大力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这一阶段也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巅峰时期,他深受“笔墨当随时代”的感召,将传统笔墨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旨在反映时代面貌、体现生活真谛、关注自然和谐,并留下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佳作。
10月12日,写生工作团抵达玉泉院并向华山进发,晚宿莎罗坪道观,次日经十八盘登上青柯坪,饱览西岳美景。华山此行中,傅抱石的写生习惯与众不同,画作也尤为卓越不凡。钱松喦勤奋不辍,每至一处便勤于打稿;亚明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华山之美,甚至上厕所也不忘欣赏。傅抱石却往往只以目视心记,偶尔寥寥数笔速写以助记忆。他将所见的山川河流,悉数深藏于心,待到返回成都宾馆才开始动笔。他先饮几口四川白酒,那抗战八年在重庆就已熟悉的醇香,令他微醺;继而点燃香烟,凝神静思,待到灵感泉涌,便抓起山马毛大笔,挥洒自如,三两笔间,画面主峰便跃然纸上。多年后,黄名芊依然记得那“当其下手风雨快”的创作情景。
傅抱石以斐然之笔,将华山青柯坪的速写稿化为多幅精彩绝伦的华山图。如南京博物馆所藏《漫游太华》,其第一幅华山图便已小中见大,令人赞叹。1961年4月,傅抱石回到南京,对华山图的创作更是倾注心力,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终成《待细把江山图画》。此作真实再现了华山的险峻山姿与雄伟气势,自1961年5月在北京“山河新貌——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汇报展览会”展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傅抱石后期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享有盛誉的傅抱石,其晚年经常受邀为各类会堂、宾馆、机场等建筑绘制大型布置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华山美景也成为其首选的题材之一。1963年3月,在杭州陪同长女疗养的傅抱石,应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驻缅甸大使李一氓之邀,为正式启用尚不足四年的钓鱼台国宾馆精心绘制布置画。他创作了大幅画作《西岳雄姿》,自题:“一九六三年三月,傅抱石写于杭州”,至今仍存此地。为创作此画,他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同时绘制多件作品,优中选优,最后才挑选出最为满意者交付。
显而易见,此幅现身上海嘉禾拍卖的傅抱石《华山雄姿》,构图、笔墨、意境与钓鱼台国宾馆的藏作大同小异,细节甚丰,无疑是此次创作中一同孕育出的精品。细观此画,近山树林绵亘蜿蜒,远处山巅云雾缭绕,右侧山带云霭蒸腾兴涌,延至远山,这与钓鱼台国宾馆藏《西岳雄姿》如出一辙,只是画幅略小,俨然为一幅百般锤炼、凝练齐整的正作写稿。
此幅画作中,傅抱石以华山西岳为核心,层次清晰。画中山体崚嶒,云烟滃郁,杂树横陈,苍柏逶迤,傅抱石挥洒自如,将山峦之巅延伸纸外,落笔挥毫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先勾勒出“大块”山石的骨架,又以雄浑的竖皴辅以细腻的横皴,使得山石脉络分明,墨韵淋漓。与同源作品不同的是,此画墨色稍为清朗,以淡淡的花青晕染底色,别具匠心,使得画面更为清润透雅。画面点、线、面与水、墨、色交融一体,浓淡相宜,营造出一种雄健恣肆、浑莽恢宏、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此等杰作,正与傅抱石精湛的笔墨技艺密切相关。傅氏崇尚革新,而立之时留学日本,汲取历代山水画精髓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后入四川,受到蜀中壮丽山川的启迪,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散锋乱笔”皴法――“抱石皴”。正如其所说“以为一幅画应该像一首诗,一首歌,或一篇美丽的散文。”“抱石皴”所特有的韵律美,使其画面气韵生动,自然天成,亦是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的关键所在。
此作品系傅抱石先生夫人罗时慧女士捐献,题跋者为与傅抱石旅行写生同行的画家亚明,来源清晰可靠,宜赏可宝。 63×123.5cm 约7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