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17
-- 梁启超 行楷陶诗四屏
拍卖会
上海嘉禾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禾风》——中国重要书画夜场
图录号
8017
作  者
--
尺  寸
--
估  价
RMB150,000~250,000
成交价
RMB1,897,500
拍品信息
备注
1873~1929 纸本 立轴 1922年作 题识:陶诗五章,晚翠夫人属写,壬戌十一月,梁启超。
钤印:新会梁氏、启超私印
鉴藏印:灵兰寄庐收藏书画印 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眷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衣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说明:
1.lot8017与lot161—164为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2.上款人“晚翠夫人”应为林旭之妻沈鹊应。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沈鹊应(1877-1900),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爱国名臣沈葆桢之孙女,林旭之妻。能诗擅词,现存《崦楼遗稿》附《晚翠轩诗集》后。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硕儒,在哲学、历史、文学、及艺术等方面均有深厚的涵养。梁氏出身书香门第,孩童时便从祖父梁维清学习书法,书风与科举考试中标准的“馆阁体”相类,这为其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功底。后来得见是时魏碑名家陶浚宣(1846-1912)之书法,开始对汉魏碑刻书法产生兴趣。十七岁时,梁氏以举人的身份拜于康有为门下。康氏在书法上极力鼓吹魏碑,将清代碑学书法推向高峰,并身体力行书地进行创作实践,这也成为梁氏认识并介然于魏碑的起点。
梁氏此作书于1922年,以魏碑为体,并融入自我性格,为其晚年成熟时期佳作。据统计,梁氏一生收藏共有一万三千余件历代碑帖拓本,而在拓本中,魏碑的比例远远多于其他书体。这足以说明,魏碑在其书法研究与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其师康有为取法圆笔一路的六朝碑版不同,梁氏则热衷于方圆兼备的北魏墓志。梁启超认为“方严峻拔”的魏碑样式乃“盛魏正宗”,学习魏碑应“从方正严整”入手。此作书法结体以魏碑的扁方为主,用笔以方笔为主,运笔沉稳且变化丰富,平正中见险绝,带有一种欧书的韵味,这点与康氏书法平正中有欹侧桴鼓相应。
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合撰出版《流沙坠简》,其中收录了近600枚敦煌汉简、罗布泊汉晋简牍,使得鲜活的墨迹类书作进入书家视野,从而为碑学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材料的出现使得梁启超、于右任、沈曾植、郑孝胥等一众书家受到启发,他们打破了碑帖相对立的局面,进行了碑帖互融的实践。从此作中即可窥梁氏晚年楷书中碑帖结合的具体方式,其巧妙地融合了魏碑、汉隶、唐楷的笔意和体势,摒弃了前人一味地模拟魏碑的刀刻感,而是更加注重毛笔的书写性。并且,梁氏纠正了北碑书法中粗率的弊病,走向了雅化的面向,形成一种儒雅与雄健并存的独特书风。
此作为梁启超赠予“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之妻沈鹊应(1877-1900)的行楷四条屏。内容为录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答庞参军》五首诗,诗文颇有远离尘世繁杂的悠远意境,这恰巧与梁启超在锐意改革后,晚年专心学术的心境相契合。 61×28cm×4 每幅约1.5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