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18
-- 沈曾植 行草东坡诗四屏
拍卖会
上海嘉禾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禾风》——中国重要书画夜场
图录号
8018
作  者
--
尺  寸
--
估  价
RMB380,000~580,000
成交价
RMB1,242,000
拍品信息
备注
1850~1922 纸本 立轴 钤印:媻者薮长、谷神越章、植、乙盦、知一念即无量劫
鉴藏印:伯群、丁守棠、双雨山馆鉴藏、上虞丁氏、念圣廔收藏书画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心有天游、念先长年 释文:
1.扫地焚香夜不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2.忘归不觉鬓毛斑,好事乡人尚往还。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余翁。
3.岁月翩翩下坂轮,归来杏子已生仁。深红落尽东风恶,柳絮榆钱不当春。
4.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伯羣仁兄大雅。寐叟。
说明:
1.上款人“伯群”应为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幼集儒家经典,后负笈东瀛,期间加入同盟会。入民国,历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等职,又创办大夏大学。从政之餘,又好金石书画,得南北艺坛以至军政、文化界名人贻赠尤多,其「双雨山馆」庋藏甚丰。
2.本幅乃沈曾植书赠王伯群,似应同在沪上期间。后转归丁念先「念圣楼」。丁念先(1906-1969),浙江上虞人。早岁入「上海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从诸硕宿游,活跃于海上艺坛。他好收藏,范围广及书画、古籍、碑帖等。四九年赴台后,仍参与艺文活动,办展览及编辑艺术杂志多种。
沈曾植,字子培,号巽斋、乙盦,晚号寐叟、东轩老人、睡庵老人,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员外郎、江西南昌知府、安徽布政使,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为一代宗师。

碑帖贯通 转捩出奇
——沈曾植晚年行草东坡诗四屏
有清一代,碑学盛行,书家多致力于篆、隶,草书则鲜有名家,惟晚清沈曾植独出蹊径,率先以碑帖结合并杂糅章草的方式创个人面貌,成为清代以来首位取法章草并取得极大成就者,其书法实践使衰弱二百余年的章草书法逐渐复兴。沈曾植的书风成熟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这一时期亦为其书艺最高峰。被誉为“寐草”的沈曾植草书大体形成于一九一九年前后,这一时间距沈氏去世仅剩三四年时间,正是其将毕生所学融会贯通,人书俱老之时。此行草《东坡诗四屏》虽未落年款,但从笔墨特征来看,确为沈氏晚年得心应手之作。
此作中点画形态丰富,表现力十足,从中可窥沈氏行草笔法极尽铺毫、侧锋、方笔之能事。沈氏极为推崇包世臣(1775~1855)“铺毫”“中实”“四面圆足”的用笔法。其在铺毫书写时,点画既有提按、肥瘦变化者,亦有整笔铺毫行笔、少有提按变化者。沈氏弟子王蘧常在《忆沈寐叟师》一文中述“(沈曾植)执笔在手,盘旋飞舞,极其灵动,甚至笔管卧倒于纸上,厚如玉版宣亦常被打去一大片。他作书主转指,转指时最用力,要求笔笔送到。”这描写了转指和侧锋的复合动作,沈氏此作中大量运用这种侧笔辅以转指法的“绝技”,将侧锋与中锋交互为用,生涩拙朴,沉着痛快。
晚清书坛碑帖融合的风气极盛,兼容、复合、融贯亦是沈曾植书学的主要特征,此作的笔墨表现可明显看出其在碑帖结合方面的巧思。沈氏对碑、帖两方面用功极深,从此作的用笔习惯及结体特征不难看出魏碑、小爨、章草以及黄道周、倪元璐等书法的影子。其作行草往往顺锋直入、收笔出锋,以帖派灵动自如的用笔方式,为森严方峻的碑体注入动势,方圆相济,在流动中又充斥着魏碑的体势、力度与风姿。此外,沈氏行草中还掺杂着丰富的章草成分,其行草中带有章草标志性的“磔”画,并未如赵孟頫、宋克、郑板桥等人刻意突出,而处理得较为含蓄,这强化了书作通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沈曾植作书善于制造冲突与矛盾,其从局部单字到全篇章法总是充溢着倾斜、动荡。曾熙曾言沈书“胜人处在不稳”“以方的用笔、方的结构来强化字的骨力,以倚侧跌宕的布局来营造体势。”而又以呼应、暗接、提按及圆转曲折等方式化解与矫正“不稳”,达到整体的和谐,丰富了书作的视觉感受,这也就是沈书耐看的原因。沈曾植教导学生“侧笔之妙在阴阳不离乎中。始艮终乾,不解无碍。”险与平相辅相成,在对立中又有统一,合乎“中庸”之道。
王蘧常曾评价沈氏晚年行草“抑扬尽致,委曲得宜,正如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极缤纷离披之美。”诚然,沈曾植的书法实践不但丰富了二十世纪的书风面貌,对当下书坛尤其是碑派行草影响深重。沈曾植在寓沪期间书此作赠予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1885~1944),后转归收藏家丁念先(1906~1969)的“念圣楼”,流传有序,当以宝藏。 87×46.5cm×4 每幅约3.6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