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33
-- 禹之鼎 王石谷骑牛还山图
拍卖会
上海嘉禾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禾风》——中国重要书画夜场
图录号
8033
作 者
--
尺 寸
--
估 价
RMB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24,725,000
拍品信息
备注
1647~1716 设色绢本 手卷 1698年作 题识:石谷先生还山图。戊寅花朝前一日,广陵禹之鼎敬绘。
钤印:禹之鼎、慎斋
题跋:依次有张英、王士禛、王鸿绪、陈元龙、张豫章、王掞、姜宸英、韩菼、查昇、张榕端、钱曾、侯开国、孙晹、高不骞 、胡直方(2次)、周永年、吴暻、孙杨光、王丹林、许徹、宋至、唐孙华、王撰、王抃、汪楩、殷誉庆、曾倬、钱良择、归鸿、张尚瑗、陈逢午、杜诏、魏为圻、禹之鼎、李必恒、蔡方炳、黄玢、归焕、柯煜、吴士玉、冯景、张远、徐阳、凌竹、曹三才共45人题跋。
签条:禹上吉写《石谷还山图》,濠叟杨沂孙书签。
钤印:子与
鉴藏印:江阴陈式金寄舫鉴藏、寄舫、适园、寄舫 著录:
1.《清晖赠言》(卷五)P1-P20,清康熙53年(1714)刻本,徐永轩辑(上海图书馆藏善本)。
2.《四库全书》(文端集卷三十三)P16,(清)张英撰。
3.《笃素堂诗集》(卷四)P14,(清)张英撰,清康熙刻本。
4.《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九),(清)王士禛撰,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5.《带经堂集》(卷五十九蚕尾续诗五)P8,(清)王士禛撰,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6.《横云山人集》(卷十八)P15,(清)王鴻绪撰,清康熙刻增修本。
7.《爱日堂诗卷》(卷十一,环召集五)P1,(清)陈元龙撰,乾隆元年刻本。
8.《西斋集》(卷第十一)P6,(清)吴暻撰,民国二十三年(1934)盐山刘氏皕印斋校刻本。
9.《纬萧草堂诗》(卷三)P29,(清)宋至著,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
10.《遂初堂集》(诗集卷十六)P36,(清)潘耒撰,清康熙刻本。
11.《江左十五子诗选》(卷十)P511,(清)宋荦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李必恒诗跋)。
12.《江左十五子诗选》(卷八)P5,(清)宋荦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吴士玉诗跋)。
13.《樗巢诗选》(卷五),p3,(清)李必恒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14.《前尘梦影录》(下)P13,(清)徐康撰,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15.《清晖赠言》(卷五)P1-P13,清宣统3年(1911)刻本。
16.《适园自娱草》P12,陈式金辑,民国三年(1914)刻本。
17.《常昭合志稿卷》(第三十二)P11,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18. 吴大澂题《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跋,1891年。
19. 翁同龢题《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跋,1901年。
20. 邵松年题《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跋,1901年。
21.《清初六大画家—王石谷》P17,温肇桐编,世界书局印行,1945年6月。
22.《禹之鼎年谱》,见《朵云》3集P212,胡艺辑,1982年5月。
23.《江阴历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年。
24.《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 上》P366,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25.《中国题画诗大观》P724,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26.《虞山》P110,古吴轩出版社 , 2001年。
27.《常熟文史》第25辑,P197,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8.《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P1021,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年。
29.《中国美术家辞典》P229,远方出版社 , 2006年。
30.《汪士禛全集》-蚕尾续诗集P1295,(清)汪士禛撰,齐鲁书社,2007年。
31.《一代画圣-王石谷纪念馆》P9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32.《王石谷年谱》P106,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古画观止-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P167,湖北美术出版社 , 2010年。
34.《中国古代宫廷画院考略》P187,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年。
35.《词学图录》 第4册,P1299,黄山书社,2011年。
36.《中国名画家全集 古代卷 王翬 上》P22,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37.《张英全书·下》P205,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3年。
38.《北京画院藏人物画精品集》P352,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
39.《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张伯驹、潘素卷 中》P328,文津出版社,2015年。
40.《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2005-2014》P1403,故宫出版社,2015年。
41.《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王石谷》P183-196,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42.《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59,故宫出版社 , 2015年。
43.《中国美术-图文珍藏版》P250,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16年。
44.《张英年谱》P241,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
45.《问津文库·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王南村年谱》P283,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46.《清代博古画研究》P66,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7.《宜昌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书画卷》P52,人物出版社,2019年。
48.《幽居与雅集》P64,浙江博物馆编,杭州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49.《清画家诗史》(乙上),(清)李????之编,浙江人们美术出版社,2019年。王撰诗跋
50.《清画家诗史》(乙下),(清)李????之编,浙江人们美术出版社,2019年。黄玢诗跋
51.《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隋唐五代卷》P155,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
52.《陈文简公遗文》,(清)陈元龙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 说明:上博退赔,“入”字编号161164,“文”字编号4345。
作者简介:禹之鼎,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后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肖像画名重一时,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代表作品有《王石谷骑牛还山图》、《王士禛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传世。
上款人简介: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瞿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虞山派创始人。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
鉴藏者简介:陈式金(1817-1867),字以和,号寄舫,室名古梅馆、适园等,江苏江阴人。浙江候补同知,未赴。幼耿金石书画,富收藏。擅山水,初法王蒙,后近吴历。著有《适园自娱草》。
题签者简介:杨沂孙(1812-1881) ,字泳春、咏春,号子与、观濠居士,晚号濠叟,室名吉祥止止室,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少学于李兆洛,工篆隶,篆书名天下。
骑牛還山天下知 石谷真容缘幸识
——禹之鼎《王石谷骑牛还山图》
名动京师 倦鸟南还
康熙二十九年(1690),王翚[1]应宋骏业[2]之邀北上京师,后成为大型宫廷绘画工程——《康熙帝南巡图》卷的主绘者,于1695年完成了十二卷的鸿篇巨制,名动京师。在京师滞留三年后,王翚并未继续在宫廷效力,而是选择南返。南返前,他特意邀请与他合作多次、以写真闻名的禹之鼎[3]为自己绘制肖像,且广求聚于京城的名宦佳士在画卷之后题写诗文。作品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花朝前一日完成,名《王石谷骑牛还山图》(以下简称《还山图》)。
王翚南返,可谓当时京城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康熙朝最富盛名的肖像画家禹之鼎为其画《还山图》,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领衔题诗,王士禛、王掞、韩菼、王鸿绪、陈元龙、查昇、吴暻、姜宸英、宋至等纷纷题诗送别,堪为画坛盛事。《清晖赠言》卷五收录古近体诗126首(附诗馀二首),尽是众人为《还山图》题赠之作。
彼时,随着康熙亲政后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文治政策,文士群体从纷乱的政局之中逐渐平稳下来,商品经济的复兴繁荣促使画像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题像愈来愈多地成为文士之间交往的媒介。“绘图以征诗”,在清初蔚为风尚,早已成为文人之间附庸风雅、吟诗聚会的常备项目。这一时期的名士画像,卷后常常有近百首题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像主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交游圈,也有借此巩固、拓展个人文坛地位与声望的目的。《还山图》的绘像与题咏,便是这一流行文化下的产物。
神物流传 再现拍场
自画卷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山图》一直由王家世袭珍藏。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虞山旱北门大街肇建先祖忠壮公专祠、石谷公专祠,《还山图》经摹勒上石供奉于祠堂,进而被赋予了家族图腾的意义。咸丰四年(1854),陈式金[4]历八载岁月建成适园,被清代诗人金武详称为“澄江园林之胜”。适园全盛时期,收藏名人书画碑帖达500余种,陈式金延请匠师将其中38幅镌刻于石,其中就包括《还山图》。其间详情,《适园自娱草》[5]《江阴历史》[6]中均有记载。清代苏州金石书画家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也记载道:“《还山图》手卷,在澄江陈以和(陈式金,字以和)家”,[7]本卷中亦有四枚陈式金鉴藏印为证。
陈式金作为江阴大藏家,曾辗转收藏过黄公望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他的鉴藏,为此图的可靠性作了有力旁证。至光绪十七(1891)年,晚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8]在《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9]后题跋中谈到:“向见江阴陈氏石刻禹鸿胪所画《石谷先生骑牛还山图》,一时名流题咏数十家,海内传诵,称为至宝,惜未得一见真迹为憾”,证实了至少1854年至1891年间,《还山图》已流转至陈式金适园。书画收藏大家如吴大澂,都以未得见《还山图》真迹为憾,可见《还山图》的价值和地位,在清末文人书画圈已被高度确认,并被奉为至宝。此后,百余年过去,《还山图》再无音讯,似真如翁同龢所言 “已留天壤”[10]。然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乱世经年,岁月流转,今次《还山图》惊现上海嘉禾拍场,实乃中国文化史之幸事,绘画史之幸事,收藏界之幸事。
画面中,王翚身着汉装,稳坐牛背,徐徐而行,小僮挑担随后而行,斗笠、酒葫芦、长剑和画卷、书函包袱等物各置前后,组成了一幅动人的返乡图景。画中黄牛造型明显得自于唐代韩滉之《五牛图》卷首第一头牛,益増高古气象。对于《五牛图》,禹之鼎应不陌生。禹氏与康熙年间收藏此图的宋荦[11]殊为熟识,曾为后者绘制过《国门送别图》《西陂鱼麦图》《六境图》等画作,笔下的《临赵孟頫鹊华秋图》《贾阆仙诗意图》《临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得子图》《折枝芍药图》亦曾经宋氏收藏[12]。与宋氏同为收藏大家的高士奇[13],在《江村书画目》内记载《自怡手卷》第456号为“国朝禹尚基临韩晋公《五牛图》一卷”[14]。又及,《还山图》卷后亦有宋荦之子宋至赠诗题跋。由此或可推测,慎斋摹写韩滉《五牛图》与创作《还山图》就是从宋氏所藏原本对临而来。
徐徐展卷,禹式肖像独有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人物刻画精致工稳、微妙传神,线条流畅自然、灵动飘逸,设色典雅细腻,意境幽远高逸。对比常熟博物馆所藏拓片[15],画面高度重合,从笔性、墨韵、书画功力,到人物动态、面部特征、衣纹以及牛的动态等,皆一一对应。
后世临拓 传承经典
清末沈塘[16]曾两次临摹《还山图》,其一现藏吴江博物馆,其二藏于南京博物院,清末李岳云临《还山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相比之下,沈塘两件临本设色较重,画面的线条稍显僵硬,人物面容如中年状,神态拘谨,气韵欠缺。而李岳云[17]的临本画面中,书童挑着的斗笠略呈侧向,与拓本有所出入;石谷面容略为饱满些,然须发如雪。王翚南还时六十八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未及古稀的清晖老人不应如此苍老,显然李岳云在临摹时加入了创作成分。显然,对比沈、李临本,此件《还山图》在无论是在画面构图、题跋内容上,还是人物神态上,拓本都是以此《还山图》为母本摹刻而来。
《清晖赠言》卷五所记赠诗词者62人,而本卷《还山图》有45人赠诗题跋,其中缘由,许是部分文人只是受到石谷之邀,寄赠诗文,并未见到原图,故而无法亲笔题赠。本卷45人题诗中,禹之鼎赫然在列,而这也回应了汪亓在《禹之鼎<王翚骑牛还山图>考略》中所提出的禹之鼎诗作没有出现在拓本上的情况。且汪亓指出沈塘、李岳云摹本依次有王士禛、张英、陈元龙、查昇等四人五题,由此可初步推测王士禛、张英、陈元龙、查昇等诗都是题于本幅之上的。此件《还山图》的出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与三件临本不同,本卷中,大学士张英领衔题诗,王士禛等紧随其后,与《清晖赠言》一致,也更为符合彼时官场及文化圈的位阶排布。
而常熟博物馆所藏拓片中则含有20人题跋,且20人题跋尽数出现在本卷《还山图》中。十分明显,这是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摹刻时的自主臻选,拓片中王士禛落款的“禛”字与钤印中的“禛”字均缺少最后一笔,本卷中对应的 “禛”字则完整无缺。可以想见,清代在雍正帝之后避讳“胤“与”禛”字是一直延续的,同时也印证了本卷的创作时代。
此外,对比本卷与1700年禹之鼎创作的《王士禛放鹇图》(故宫藏),题跋中王丹林、曹三才、张尚瑗等人的笔迹别无二致,综合以上种种,此卷系为《还山图》母本无疑。
自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城区北门大街肇建石谷公专祠;咸丰十年(1860),王石谷祠毁于战乱;同治十二年(1873),王元钟长子王喻梅重建王石谷祠,后迁至虞山脚下,是为今天的王石谷纪念馆。门上“山水清晖”四字,正是当年太子所赐之字,是这位清晖老人最为煊赫的人生高光时刻。两侧碑廊,今人摹勒上石之《还山图》赫然首列,昭示着《还山图》对于王氏家族的重要意义。步入虞山公园,西部山腰间拾阶而上,可见“骑牛还山图碑亭”(王石谷亭)。
此亭1973年从北门大街50号原王石谷祠中迁建而来,亭内正壁上亦嵌有《还山图》,点画流畅自然,精妙传神,刻手水平较高,为宣统辛亥年(1911年至1912年初)间所刻。王石谷祠迁建于虞山,并特设王石谷亭,专供《还山图》碑,市政府及虞山公园对王石谷及《还山图》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同治年间邵士贤摹勒的原石,现藏于常熟碑刻博物馆,石刻拓片则藏于常熟博物馆。百余年间,《还山图》散落人世,未得音讯,此次母本重现,给了我们一个可对照的物证,使公众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禹之鼎的绝妙画法以及他对名家风范的完美呈现,也是艺苑巨擘与肖像大师交游的重要见证,为美术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价值。数百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审视《还山图》,它的历史文化、学术文献和绘画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其存在本身,就是艺术的创新,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
群贤赠诗 名笔胜集
禹之鼎《王石谷骑牛还山图》,王翚为像主,禹之鼎为作者。前者为“清初画圣”“虞山派”开山鼻祖,尤“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的“集大成”艺术面貌在画坛独树一帜。后者,则是康熙年间最著名的人物肖像画家,其像主群体几乎都是遍布朝野内外的名臣文士,形成京城“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的盛况。创作《还山图》时,正是禹之鼎誉满京师、作品高产的黄金时期。
王翚与禹之鼎亦师亦友,相交近二十年,尤其是同在京师的两年间,合作甚多,存世的包括为王时敏之子王掞所作的《听泉图》卷、为简庵先生所作的《简庵听松图》卷、为宋荦之子宋至所作的《题学诗图》卷等。相似的倦鸟归林之心、珠帘合璧的画艺,让二人惺惺相惜,彼时慎斋绘像、石谷补图的创作形式,成为京师一道亮丽的风景,世所瞩目。一位是山水画大家,一位是肖像画名家,两位大师的神交,铸就了这幅不朽的名作,也留下了名满艺苑的一段佳话,千古流芳。可以想见,绘制《还山图》时,怀着相似经历和心境的禹之鼎,当是何等的殚竭心力,尽其微妙。从此卷上,我们可以看到慎斋细致妥帖地表现石谷神采翩然的形象,以形神兼备称之,当不为过。
历经数百年岁月,《还山图》尤为人称道的,就是卷后那蔚为壮观的名士题跋。名臣俊彦,文彩映发,笔精墨妙,翰墨争奇,名笔胜集,诚巨观矣。45位题咏者,年龄可考者将近半数,年长王翚者仅姜宸英、王撰、王抃、钱曾、孙旸等5人,大多较年幼者多属同龄人,但也有不少是王氏晚辈。且几乎清一色的江南人,同籍者多达十余人,年龄或长或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常熟文化生态。不言而喻,他们彼此有着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联系,或师友、或世交、或同门、或同行等各种关联构织成一张千丝万缕的社会网络。当然,王翚与题咏者也拥有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包括同好、同乡、师徒等,构建起一个由江南布衣与翰林文官、诗词名家、地方名流等多种社会身份编织起来的艺文精英社群。
作为《还山图》的拥有者与像主本人,王翚多年来在南北文人间携图交游,以事业般的心态索题自娱,不断积累声誉,而题咏者则兼具观者、读者与作者多重身份,进行着无声的传递。于是,图画、像主、题咏者,甚至临时拉来比兴的古人诸如老子、宁戚、慧车子、陶弘景、刘涣、陈舜俞、刘伯寿等进行多面向的心灵对话,进而在私人空间将观看与阅读演变成一场超越时空的纸上雅集。对王翚来说,画像的读者,不论长幼也无论身份,无论新雨还是旧识,都是他邀请前来的观众,也都被期待为艺文的欣赏者甚至是人生的知音。随着画像的徐徐展开,众多文人在图卷上济济一堂,抒发感慨,彼此对话,俨然构建起一个初具公共文化效应的视觉场域。通过持续数年的题咏接力,王翚以《骑牛还山图》织就了一张覆盖南北、目标江南的社会交际网。此图也是在清初画像题像之风盛行的背景下,画坛名宿王翚与当时文人、学者、诗词家交游酬唱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绝合一 艺苑绝品
世传清初著名画家王翚的肖像不止一幅,但真正能够反映其形神的作品,是与他相识多年、以肖像画称著的禹之鼎所绘《还山图》,此为一绝;是卷为禹之鼎晚年全盛时期的肖像画精品,也是艺苑巨擘与肖像大师交游的重要见证,为近年拍场所见禹氏散佚画作无可比拟者,殊为珍罕,此为二绝;此卷涵括了张英、王士禛、王掞、韩菼、陈元龙、查昇等45位名臣俊彦的题咏诗群,堪为一场交游酬倡的纸上雅集,对研究清初文化史、书画史,以及江南社会与士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为三绝。毋庸置疑,《还山图》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堪为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件瑰宝!三绝合一,已是难得。然历经三百余年沧桑,神物流转,再现世间,犹保存精良,诚为艺林之大观,世不一见之名品,识者当珍之重之!
注释:
[1] 陈式金(1817-1867),字以和,号寄舫,斋号适园、观尚斋、水流云在之轩、响秋轩、可竹居、古梅馆,江阴人。陈氏富收藏,精鉴赏,复好客,时有簪之雅,擅六法,是远近闻名的画家、藏家。
[2] “并念前贤名迹,如烟云聚散,因以家藏画品之可勒石者,手自钩摹,属同邑张子萃山汇镌诸石,得画三十八方,附跋语二方,颜曰《适园藏真集刻》。嗣又摹刻李龙眠之白描《孝经图人物十二章》及跋语十家,又摹刻禹上吉画《王石谷骑牛归山图》像。”出自《适园自娱草》P12,陈式金辑,民国三年(1914)刻本。
[3] “据史料记载,适园收藏有名人书画碑帖500余种,陈式金把这数百种珍品一一写成题解,编为《自娱录》16卷。他还收藏有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刻的石印2方。为了长久保住这批珍品,陈式金特请了本地著名石匠张萃山把画镌刻在石头上,共计38方,附跋语2方。还摹刻名画《孝子图人物十二章》《王石谷骑牛归山图》及《孙过庭草书》等。”出自《江阴历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前尘梦影录》(下)P13,(清)徐康撰,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5]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白云病叟等,署颂轩。中国清朝后期官员、学者,善篆籀,亦能画,精金石、文字等学,收藏书画、古铜器甚富。
[6] 《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谢彬、吴历合作,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之后所作,卷后有吴大澂、翁同龢、陆楚宗、庞鸿文、邵松年、俞钟颖等名家题跋。
[7] “二老相期订耦耕,捧归祖研见深情。《骑牛图》已留天壤,此卷还应别署名。”出自《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翁同龢跋语。
[8]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笃学博闻,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
[9] 汪亓:《浅述禹之鼎的山水画创作——从〈石渠宝笈〉著录的两件山水画轴谈起》,《中国美术》2017年第3期,页91。
[10] 高士奇(1645年-1703年),字澹人,号江村、竹窗、瓶庐、藏用老人,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清代诗人、官员。
[11] (清)高士奇著,邵彦校点:《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附)》页199,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 常熟博物馆藏拓片为道光年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邵士贤所摹刻《还山图》拓本。
[13] 沈塘,生卒年不详,字莲舫,别字雪庐,世居江苏吴江。幼即好画,後从陆恢游。为吴大澂、张之洞所契重,与补修承华事略。旋移家苏州,四方求画者不绝于门。宣统三年尝仿倪瓒山水图,载海上名家画集。亦善篆刻。
[14] 李岳云,生卒年不详,别号楞道人。清末画家,擅长人物肖像,多以前人画稿为蓝本,临摹了一大批前代名人画像。其所绘人物形象逼真传神,笔法工整严谨,有自己的风格。 画心:40.5×68cm 约2.5平尺;尾跋:40.5×690cm 约25.2平尺
钤印:禹之鼎、慎斋
题跋:依次有张英、王士禛、王鸿绪、陈元龙、张豫章、王掞、姜宸英、韩菼、查昇、张榕端、钱曾、侯开国、孙晹、高不骞 、胡直方(2次)、周永年、吴暻、孙杨光、王丹林、许徹、宋至、唐孙华、王撰、王抃、汪楩、殷誉庆、曾倬、钱良择、归鸿、张尚瑗、陈逢午、杜诏、魏为圻、禹之鼎、李必恒、蔡方炳、黄玢、归焕、柯煜、吴士玉、冯景、张远、徐阳、凌竹、曹三才共45人题跋。
签条:禹上吉写《石谷还山图》,濠叟杨沂孙书签。
钤印:子与
鉴藏印:江阴陈式金寄舫鉴藏、寄舫、适园、寄舫 著录:
1.《清晖赠言》(卷五)P1-P20,清康熙53年(1714)刻本,徐永轩辑(上海图书馆藏善本)。
2.《四库全书》(文端集卷三十三)P16,(清)张英撰。
3.《笃素堂诗集》(卷四)P14,(清)张英撰,清康熙刻本。
4.《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九),(清)王士禛撰,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5.《带经堂集》(卷五十九蚕尾续诗五)P8,(清)王士禛撰,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6.《横云山人集》(卷十八)P15,(清)王鴻绪撰,清康熙刻增修本。
7.《爱日堂诗卷》(卷十一,环召集五)P1,(清)陈元龙撰,乾隆元年刻本。
8.《西斋集》(卷第十一)P6,(清)吴暻撰,民国二十三年(1934)盐山刘氏皕印斋校刻本。
9.《纬萧草堂诗》(卷三)P29,(清)宋至著,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
10.《遂初堂集》(诗集卷十六)P36,(清)潘耒撰,清康熙刻本。
11.《江左十五子诗选》(卷十)P511,(清)宋荦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李必恒诗跋)。
12.《江左十五子诗选》(卷八)P5,(清)宋荦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吴士玉诗跋)。
13.《樗巢诗选》(卷五),p3,(清)李必恒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14.《前尘梦影录》(下)P13,(清)徐康撰,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15.《清晖赠言》(卷五)P1-P13,清宣统3年(1911)刻本。
16.《适园自娱草》P12,陈式金辑,民国三年(1914)刻本。
17.《常昭合志稿卷》(第三十二)P11,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18. 吴大澂题《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跋,1891年。
19. 翁同龢题《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跋,1901年。
20. 邵松年题《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跋,1901年。
21.《清初六大画家—王石谷》P17,温肇桐编,世界书局印行,1945年6月。
22.《禹之鼎年谱》,见《朵云》3集P212,胡艺辑,1982年5月。
23.《江阴历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年。
24.《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 上》P366,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25.《中国题画诗大观》P724,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26.《虞山》P110,古吴轩出版社 , 2001年。
27.《常熟文史》第25辑,P197,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8.《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P1021,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年。
29.《中国美术家辞典》P229,远方出版社 , 2006年。
30.《汪士禛全集》-蚕尾续诗集P1295,(清)汪士禛撰,齐鲁书社,2007年。
31.《一代画圣-王石谷纪念馆》P9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32.《王石谷年谱》P106,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古画观止-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P167,湖北美术出版社 , 2010年。
34.《中国古代宫廷画院考略》P187,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年。
35.《词学图录》 第4册,P1299,黄山书社,2011年。
36.《中国名画家全集 古代卷 王翬 上》P22,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37.《张英全书·下》P205,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3年。
38.《北京画院藏人物画精品集》P352,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
39.《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张伯驹、潘素卷 中》P328,文津出版社,2015年。
40.《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2005-2014》P1403,故宫出版社,2015年。
41.《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王石谷》P183-196,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42.《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59,故宫出版社 , 2015年。
43.《中国美术-图文珍藏版》P250,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16年。
44.《张英年谱》P241,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
45.《问津文库·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王南村年谱》P283,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46.《清代博古画研究》P66,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7.《宜昌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书画卷》P52,人物出版社,2019年。
48.《幽居与雅集》P64,浙江博物馆编,杭州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49.《清画家诗史》(乙上),(清)李????之编,浙江人们美术出版社,2019年。王撰诗跋
50.《清画家诗史》(乙下),(清)李????之编,浙江人们美术出版社,2019年。黄玢诗跋
51.《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隋唐五代卷》P155,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
52.《陈文简公遗文》,(清)陈元龙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 说明:上博退赔,“入”字编号161164,“文”字编号4345。
作者简介:禹之鼎,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后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肖像画名重一时,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代表作品有《王石谷骑牛还山图》、《王士禛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传世。
上款人简介: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瞿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虞山派创始人。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
鉴藏者简介:陈式金(1817-1867),字以和,号寄舫,室名古梅馆、适园等,江苏江阴人。浙江候补同知,未赴。幼耿金石书画,富收藏。擅山水,初法王蒙,后近吴历。著有《适园自娱草》。
题签者简介:杨沂孙(1812-1881) ,字泳春、咏春,号子与、观濠居士,晚号濠叟,室名吉祥止止室,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少学于李兆洛,工篆隶,篆书名天下。
骑牛還山天下知 石谷真容缘幸识
——禹之鼎《王石谷骑牛还山图》
名动京师 倦鸟南还
康熙二十九年(1690),王翚[1]应宋骏业[2]之邀北上京师,后成为大型宫廷绘画工程——《康熙帝南巡图》卷的主绘者,于1695年完成了十二卷的鸿篇巨制,名动京师。在京师滞留三年后,王翚并未继续在宫廷效力,而是选择南返。南返前,他特意邀请与他合作多次、以写真闻名的禹之鼎[3]为自己绘制肖像,且广求聚于京城的名宦佳士在画卷之后题写诗文。作品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花朝前一日完成,名《王石谷骑牛还山图》(以下简称《还山图》)。
王翚南返,可谓当时京城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康熙朝最富盛名的肖像画家禹之鼎为其画《还山图》,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领衔题诗,王士禛、王掞、韩菼、王鸿绪、陈元龙、查昇、吴暻、姜宸英、宋至等纷纷题诗送别,堪为画坛盛事。《清晖赠言》卷五收录古近体诗126首(附诗馀二首),尽是众人为《还山图》题赠之作。
彼时,随着康熙亲政后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文治政策,文士群体从纷乱的政局之中逐渐平稳下来,商品经济的复兴繁荣促使画像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题像愈来愈多地成为文士之间交往的媒介。“绘图以征诗”,在清初蔚为风尚,早已成为文人之间附庸风雅、吟诗聚会的常备项目。这一时期的名士画像,卷后常常有近百首题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像主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交游圈,也有借此巩固、拓展个人文坛地位与声望的目的。《还山图》的绘像与题咏,便是这一流行文化下的产物。
神物流传 再现拍场
自画卷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山图》一直由王家世袭珍藏。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虞山旱北门大街肇建先祖忠壮公专祠、石谷公专祠,《还山图》经摹勒上石供奉于祠堂,进而被赋予了家族图腾的意义。咸丰四年(1854),陈式金[4]历八载岁月建成适园,被清代诗人金武详称为“澄江园林之胜”。适园全盛时期,收藏名人书画碑帖达500余种,陈式金延请匠师将其中38幅镌刻于石,其中就包括《还山图》。其间详情,《适园自娱草》[5]《江阴历史》[6]中均有记载。清代苏州金石书画家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也记载道:“《还山图》手卷,在澄江陈以和(陈式金,字以和)家”,[7]本卷中亦有四枚陈式金鉴藏印为证。
陈式金作为江阴大藏家,曾辗转收藏过黄公望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他的鉴藏,为此图的可靠性作了有力旁证。至光绪十七(1891)年,晚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8]在《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9]后题跋中谈到:“向见江阴陈氏石刻禹鸿胪所画《石谷先生骑牛还山图》,一时名流题咏数十家,海内传诵,称为至宝,惜未得一见真迹为憾”,证实了至少1854年至1891年间,《还山图》已流转至陈式金适园。书画收藏大家如吴大澂,都以未得见《还山图》真迹为憾,可见《还山图》的价值和地位,在清末文人书画圈已被高度确认,并被奉为至宝。此后,百余年过去,《还山图》再无音讯,似真如翁同龢所言 “已留天壤”[10]。然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乱世经年,岁月流转,今次《还山图》惊现上海嘉禾拍场,实乃中国文化史之幸事,绘画史之幸事,收藏界之幸事。
画面中,王翚身着汉装,稳坐牛背,徐徐而行,小僮挑担随后而行,斗笠、酒葫芦、长剑和画卷、书函包袱等物各置前后,组成了一幅动人的返乡图景。画中黄牛造型明显得自于唐代韩滉之《五牛图》卷首第一头牛,益増高古气象。对于《五牛图》,禹之鼎应不陌生。禹氏与康熙年间收藏此图的宋荦[11]殊为熟识,曾为后者绘制过《国门送别图》《西陂鱼麦图》《六境图》等画作,笔下的《临赵孟頫鹊华秋图》《贾阆仙诗意图》《临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得子图》《折枝芍药图》亦曾经宋氏收藏[12]。与宋氏同为收藏大家的高士奇[13],在《江村书画目》内记载《自怡手卷》第456号为“国朝禹尚基临韩晋公《五牛图》一卷”[14]。又及,《还山图》卷后亦有宋荦之子宋至赠诗题跋。由此或可推测,慎斋摹写韩滉《五牛图》与创作《还山图》就是从宋氏所藏原本对临而来。
徐徐展卷,禹式肖像独有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人物刻画精致工稳、微妙传神,线条流畅自然、灵动飘逸,设色典雅细腻,意境幽远高逸。对比常熟博物馆所藏拓片[15],画面高度重合,从笔性、墨韵、书画功力,到人物动态、面部特征、衣纹以及牛的动态等,皆一一对应。
后世临拓 传承经典
清末沈塘[16]曾两次临摹《还山图》,其一现藏吴江博物馆,其二藏于南京博物院,清末李岳云临《还山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相比之下,沈塘两件临本设色较重,画面的线条稍显僵硬,人物面容如中年状,神态拘谨,气韵欠缺。而李岳云[17]的临本画面中,书童挑着的斗笠略呈侧向,与拓本有所出入;石谷面容略为饱满些,然须发如雪。王翚南还时六十八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未及古稀的清晖老人不应如此苍老,显然李岳云在临摹时加入了创作成分。显然,对比沈、李临本,此件《还山图》在无论是在画面构图、题跋内容上,还是人物神态上,拓本都是以此《还山图》为母本摹刻而来。
《清晖赠言》卷五所记赠诗词者62人,而本卷《还山图》有45人赠诗题跋,其中缘由,许是部分文人只是受到石谷之邀,寄赠诗文,并未见到原图,故而无法亲笔题赠。本卷45人题诗中,禹之鼎赫然在列,而这也回应了汪亓在《禹之鼎<王翚骑牛还山图>考略》中所提出的禹之鼎诗作没有出现在拓本上的情况。且汪亓指出沈塘、李岳云摹本依次有王士禛、张英、陈元龙、查昇等四人五题,由此可初步推测王士禛、张英、陈元龙、查昇等诗都是题于本幅之上的。此件《还山图》的出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与三件临本不同,本卷中,大学士张英领衔题诗,王士禛等紧随其后,与《清晖赠言》一致,也更为符合彼时官场及文化圈的位阶排布。
而常熟博物馆所藏拓片中则含有20人题跋,且20人题跋尽数出现在本卷《还山图》中。十分明显,这是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摹刻时的自主臻选,拓片中王士禛落款的“禛”字与钤印中的“禛”字均缺少最后一笔,本卷中对应的 “禛”字则完整无缺。可以想见,清代在雍正帝之后避讳“胤“与”禛”字是一直延续的,同时也印证了本卷的创作时代。
此外,对比本卷与1700年禹之鼎创作的《王士禛放鹇图》(故宫藏),题跋中王丹林、曹三才、张尚瑗等人的笔迹别无二致,综合以上种种,此卷系为《还山图》母本无疑。
自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城区北门大街肇建石谷公专祠;咸丰十年(1860),王石谷祠毁于战乱;同治十二年(1873),王元钟长子王喻梅重建王石谷祠,后迁至虞山脚下,是为今天的王石谷纪念馆。门上“山水清晖”四字,正是当年太子所赐之字,是这位清晖老人最为煊赫的人生高光时刻。两侧碑廊,今人摹勒上石之《还山图》赫然首列,昭示着《还山图》对于王氏家族的重要意义。步入虞山公园,西部山腰间拾阶而上,可见“骑牛还山图碑亭”(王石谷亭)。
此亭1973年从北门大街50号原王石谷祠中迁建而来,亭内正壁上亦嵌有《还山图》,点画流畅自然,精妙传神,刻手水平较高,为宣统辛亥年(1911年至1912年初)间所刻。王石谷祠迁建于虞山,并特设王石谷亭,专供《还山图》碑,市政府及虞山公园对王石谷及《还山图》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同治年间邵士贤摹勒的原石,现藏于常熟碑刻博物馆,石刻拓片则藏于常熟博物馆。百余年间,《还山图》散落人世,未得音讯,此次母本重现,给了我们一个可对照的物证,使公众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禹之鼎的绝妙画法以及他对名家风范的完美呈现,也是艺苑巨擘与肖像大师交游的重要见证,为美术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价值。数百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审视《还山图》,它的历史文化、学术文献和绘画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其存在本身,就是艺术的创新,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
群贤赠诗 名笔胜集
禹之鼎《王石谷骑牛还山图》,王翚为像主,禹之鼎为作者。前者为“清初画圣”“虞山派”开山鼻祖,尤“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的“集大成”艺术面貌在画坛独树一帜。后者,则是康熙年间最著名的人物肖像画家,其像主群体几乎都是遍布朝野内外的名臣文士,形成京城“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的盛况。创作《还山图》时,正是禹之鼎誉满京师、作品高产的黄金时期。
王翚与禹之鼎亦师亦友,相交近二十年,尤其是同在京师的两年间,合作甚多,存世的包括为王时敏之子王掞所作的《听泉图》卷、为简庵先生所作的《简庵听松图》卷、为宋荦之子宋至所作的《题学诗图》卷等。相似的倦鸟归林之心、珠帘合璧的画艺,让二人惺惺相惜,彼时慎斋绘像、石谷补图的创作形式,成为京师一道亮丽的风景,世所瞩目。一位是山水画大家,一位是肖像画名家,两位大师的神交,铸就了这幅不朽的名作,也留下了名满艺苑的一段佳话,千古流芳。可以想见,绘制《还山图》时,怀着相似经历和心境的禹之鼎,当是何等的殚竭心力,尽其微妙。从此卷上,我们可以看到慎斋细致妥帖地表现石谷神采翩然的形象,以形神兼备称之,当不为过。
历经数百年岁月,《还山图》尤为人称道的,就是卷后那蔚为壮观的名士题跋。名臣俊彦,文彩映发,笔精墨妙,翰墨争奇,名笔胜集,诚巨观矣。45位题咏者,年龄可考者将近半数,年长王翚者仅姜宸英、王撰、王抃、钱曾、孙旸等5人,大多较年幼者多属同龄人,但也有不少是王氏晚辈。且几乎清一色的江南人,同籍者多达十余人,年龄或长或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常熟文化生态。不言而喻,他们彼此有着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联系,或师友、或世交、或同门、或同行等各种关联构织成一张千丝万缕的社会网络。当然,王翚与题咏者也拥有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包括同好、同乡、师徒等,构建起一个由江南布衣与翰林文官、诗词名家、地方名流等多种社会身份编织起来的艺文精英社群。
作为《还山图》的拥有者与像主本人,王翚多年来在南北文人间携图交游,以事业般的心态索题自娱,不断积累声誉,而题咏者则兼具观者、读者与作者多重身份,进行着无声的传递。于是,图画、像主、题咏者,甚至临时拉来比兴的古人诸如老子、宁戚、慧车子、陶弘景、刘涣、陈舜俞、刘伯寿等进行多面向的心灵对话,进而在私人空间将观看与阅读演变成一场超越时空的纸上雅集。对王翚来说,画像的读者,不论长幼也无论身份,无论新雨还是旧识,都是他邀请前来的观众,也都被期待为艺文的欣赏者甚至是人生的知音。随着画像的徐徐展开,众多文人在图卷上济济一堂,抒发感慨,彼此对话,俨然构建起一个初具公共文化效应的视觉场域。通过持续数年的题咏接力,王翚以《骑牛还山图》织就了一张覆盖南北、目标江南的社会交际网。此图也是在清初画像题像之风盛行的背景下,画坛名宿王翚与当时文人、学者、诗词家交游酬唱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绝合一 艺苑绝品
世传清初著名画家王翚的肖像不止一幅,但真正能够反映其形神的作品,是与他相识多年、以肖像画称著的禹之鼎所绘《还山图》,此为一绝;是卷为禹之鼎晚年全盛时期的肖像画精品,也是艺苑巨擘与肖像大师交游的重要见证,为近年拍场所见禹氏散佚画作无可比拟者,殊为珍罕,此为二绝;此卷涵括了张英、王士禛、王掞、韩菼、陈元龙、查昇等45位名臣俊彦的题咏诗群,堪为一场交游酬倡的纸上雅集,对研究清初文化史、书画史,以及江南社会与士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为三绝。毋庸置疑,《还山图》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堪为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件瑰宝!三绝合一,已是难得。然历经三百余年沧桑,神物流转,再现世间,犹保存精良,诚为艺林之大观,世不一见之名品,识者当珍之重之!
注释:
[1] 陈式金(1817-1867),字以和,号寄舫,斋号适园、观尚斋、水流云在之轩、响秋轩、可竹居、古梅馆,江阴人。陈氏富收藏,精鉴赏,复好客,时有簪之雅,擅六法,是远近闻名的画家、藏家。
[2] “并念前贤名迹,如烟云聚散,因以家藏画品之可勒石者,手自钩摹,属同邑张子萃山汇镌诸石,得画三十八方,附跋语二方,颜曰《适园藏真集刻》。嗣又摹刻李龙眠之白描《孝经图人物十二章》及跋语十家,又摹刻禹上吉画《王石谷骑牛归山图》像。”出自《适园自娱草》P12,陈式金辑,民国三年(1914)刻本。
[3] “据史料记载,适园收藏有名人书画碑帖500余种,陈式金把这数百种珍品一一写成题解,编为《自娱录》16卷。他还收藏有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刻的石印2方。为了长久保住这批珍品,陈式金特请了本地著名石匠张萃山把画镌刻在石头上,共计38方,附跋语2方。还摹刻名画《孝子图人物十二章》《王石谷骑牛归山图》及《孙过庭草书》等。”出自《江阴历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前尘梦影录》(下)P13,(清)徐康撰,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5]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白云病叟等,署颂轩。中国清朝后期官员、学者,善篆籀,亦能画,精金石、文字等学,收藏书画、古铜器甚富。
[6] 《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谢彬、吴历合作,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之后所作,卷后有吴大澂、翁同龢、陆楚宗、庞鸿文、邵松年、俞钟颖等名家题跋。
[7] “二老相期订耦耕,捧归祖研见深情。《骑牛图》已留天壤,此卷还应别署名。”出自《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翁同龢跋语。
[8]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笃学博闻,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
[9] 汪亓:《浅述禹之鼎的山水画创作——从〈石渠宝笈〉著录的两件山水画轴谈起》,《中国美术》2017年第3期,页91。
[10] 高士奇(1645年-1703年),字澹人,号江村、竹窗、瓶庐、藏用老人,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清代诗人、官员。
[11] (清)高士奇著,邵彦校点:《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附)》页199,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 常熟博物馆藏拓片为道光年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邵士贤所摹刻《还山图》拓本。
[13] 沈塘,生卒年不详,字莲舫,别字雪庐,世居江苏吴江。幼即好画,後从陆恢游。为吴大澂、张之洞所契重,与补修承华事略。旋移家苏州,四方求画者不绝于门。宣统三年尝仿倪瓒山水图,载海上名家画集。亦善篆刻。
[14] 李岳云,生卒年不详,别号楞道人。清末画家,擅长人物肖像,多以前人画稿为蓝本,临摹了一大批前代名人画像。其所绘人物形象逼真传神,笔法工整严谨,有自己的风格。 画心:40.5×68cm 约2.5平尺;尾跋:40.5×690cm 约25.2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