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中国 b.1955 纸本水墨 2004年作 钤印:Xu Bing 68×370 cm. 附:徐冰工作室证书
徐冰,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以图像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21世纪以来他的创作面向更为丰富,特别是其日益关注的艺术介入社会的题材,《烟草计划》、《凤凰》等是这时期代表作。
人文精神的终极追求:徐冰的艺术创写
我的作品始终贯穿一个线索,就是对现有观念的一种质疑。为什么用文字?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对文字的改造,就是对人的思维最本质的那一部分的改造。
—徐冰
1999年,因「创造性和对社会的贡献」而获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 · 亚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的徐冰,无疑是国际当代艺坛上一位成就斐然、举足轻重的华人艺术家。在逾四十年的创作中,他持续以代表中国文化象征的文字作为元素,透过解构、改造、兼并等颠覆性的编制方式,深探历史传统与文化语境,展现对文字本质、跨文化议题的深入思考。在东西艺术界皆具深远影响力:其作曾多次被编入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并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权威级世界美术馆收藏,名贯中西。
形与意的并举,跨越东西的新文字视野
1990年,徐冰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在美生活常在语言交流上碰壁。这一经历引发其探索东西方语言与文化交流的课题,并思考如何藉由创作,找出中西文字的连结。1993年,他在26个英文字母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导入中国书法笔划式的书写规则,创造性地调和两者生成新的字体,「新英文书法」系列就此诞生。
徐冰曾特意选用古典与现代诗歌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文本,作为新英文书法体的写作对象。
推陈出新,时代中的文字变迁
在此件以宽达370公分壮阔撼人的横幅卷轴形式呈现的作品《禅诗注 二》中,徐冰融入了对汉字和中国传统绘画、自然、文化间关系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将汉字的表意、象形与自然的物象统一,用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符号化和标识化地取代对自然形态的描绘——用字来画,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书画同源”的奥秘,也展现了徐冰对书与画关系的独特重塑——使观者们重拾记忆里的内容,进而与作品对话,并展现对正典的新译。
徐冰从当代艺术家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在时代中被赋予的职责,以其创新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话语得以藉此面向西方观众,并将传统与当下、文化与文本、传承与创造的思索合为一体,令世界皆在这推陈出新的艺术理念中如获新知,成为当今时代艺术理念的再创叙写!
禅诗注:
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公元638-713) 在禅的历史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他比其他的中国禅宗创始人更加杰出从他禅偈可看出他对禅的诠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是回应五祖的另一子弟—神秀,他自认已经了解佛法的明心见性,故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和神秀两人均是第五代祖师弘忍的弟子,他认为惠能已经悟出禅的精随,因此将他的僧服和钵传给惠能,而使他成为第六代禅宗祖师。
汇融古今,古典语汇的当代新写
禅诗注系列为少有的宗教性选材,主旨描述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藉由两位门下弟子慧能和神秀对于「禅」的诠释,挑选继承者的故事。神秀提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明人需要经由不断修行入世的态度,来抵抗外界的诱惑。而慧能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世间万物本来就是一场空,何须执着的挣脱抵抗诱惑的出世态度。而五祖师弘忍认为,慧能悟出禅学的精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付其衣法,象征成为正统的继承人。
《禅诗注 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徐冰对禅宗思想的探索和体现。禅宗强调的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直观体验,而徐冰通过其作品,试图引导观者超越表面的符号和形式,去体验和感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哲学意涵。《禅诗注(二)》 不单用新英文诠释广为人知的两首禅偈,并且阐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完整纪录禅学发展史中相当重要的时刻,因此《禅诗注(二)》无论是宗教选材的稀罕性或内容的重要性都可称为《新英文书法》相当难得的作品。
徐冰,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以图像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21世纪以来他的创作面向更为丰富,特别是其日益关注的艺术介入社会的题材,《烟草计划》、《凤凰》等是这时期代表作。
人文精神的终极追求:徐冰的艺术创写
我的作品始终贯穿一个线索,就是对现有观念的一种质疑。为什么用文字?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对文字的改造,就是对人的思维最本质的那一部分的改造。
—徐冰
1999年,因「创造性和对社会的贡献」而获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 · 亚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的徐冰,无疑是国际当代艺坛上一位成就斐然、举足轻重的华人艺术家。在逾四十年的创作中,他持续以代表中国文化象征的文字作为元素,透过解构、改造、兼并等颠覆性的编制方式,深探历史传统与文化语境,展现对文字本质、跨文化议题的深入思考。在东西艺术界皆具深远影响力:其作曾多次被编入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并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权威级世界美术馆收藏,名贯中西。
形与意的并举,跨越东西的新文字视野
1990年,徐冰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在美生活常在语言交流上碰壁。这一经历引发其探索东西方语言与文化交流的课题,并思考如何藉由创作,找出中西文字的连结。1993年,他在26个英文字母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导入中国书法笔划式的书写规则,创造性地调和两者生成新的字体,「新英文书法」系列就此诞生。
徐冰曾特意选用古典与现代诗歌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文本,作为新英文书法体的写作对象。
推陈出新,时代中的文字变迁
在此件以宽达370公分壮阔撼人的横幅卷轴形式呈现的作品《禅诗注 二》中,徐冰融入了对汉字和中国传统绘画、自然、文化间关系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将汉字的表意、象形与自然的物象统一,用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符号化和标识化地取代对自然形态的描绘——用字来画,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书画同源”的奥秘,也展现了徐冰对书与画关系的独特重塑——使观者们重拾记忆里的内容,进而与作品对话,并展现对正典的新译。
徐冰从当代艺术家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在时代中被赋予的职责,以其创新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话语得以藉此面向西方观众,并将传统与当下、文化与文本、传承与创造的思索合为一体,令世界皆在这推陈出新的艺术理念中如获新知,成为当今时代艺术理念的再创叙写!
禅诗注:
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公元638-713) 在禅的历史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他比其他的中国禅宗创始人更加杰出从他禅偈可看出他对禅的诠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是回应五祖的另一子弟—神秀,他自认已经了解佛法的明心见性,故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和神秀两人均是第五代祖师弘忍的弟子,他认为惠能已经悟出禅的精随,因此将他的僧服和钵传给惠能,而使他成为第六代禅宗祖师。
汇融古今,古典语汇的当代新写
禅诗注系列为少有的宗教性选材,主旨描述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藉由两位门下弟子慧能和神秀对于「禅」的诠释,挑选继承者的故事。神秀提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明人需要经由不断修行入世的态度,来抵抗外界的诱惑。而慧能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世间万物本来就是一场空,何须执着的挣脱抵抗诱惑的出世态度。而五祖师弘忍认为,慧能悟出禅学的精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付其衣法,象征成为正统的继承人。
《禅诗注 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徐冰对禅宗思想的探索和体现。禅宗强调的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直观体验,而徐冰通过其作品,试图引导观者超越表面的符号和形式,去体验和感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哲学意涵。《禅诗注(二)》 不单用新英文诠释广为人知的两首禅偈,并且阐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完整纪录禅学发展史中相当重要的时刻,因此《禅诗注(二)》无论是宗教选材的稀罕性或内容的重要性都可称为《新英文书法》相当难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