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24
-- 洪凌 雪霁
拍卖会
上海嘉禾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跨越融合》——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图录号
1524
作  者
--
尺  寸
--
估  价
RMB120,000~150,000
成交价
RMB138,000
拍品信息
备注
中国 b.1955 布面油画 签名:洪凌 2002 60×90 cm. 洪凌,白族,云南人,1955年生于北京。197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寒雪》、《山水精神》、《秋草》、《初夏》、《翠谷幽潭》、《晨雾》、《野韵》等。
“中国表现”正站在历史的拐点上Lot1524-1532

如果我们有兴趣阅读一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地图,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花样翻新并以此作为个人标识差不多已成为它的全部,而与此同时,当代艺术正在逐日丧失思考的兴趣。乍看上去,它们更像是套路化的商品,而非精神生产的结果。然而,苍黄起处,自有英雄辈出,“中国表现”正诞生于这一思想的暮色中。“中国”+“表现”的组合,不是出于命名的欲望,而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性态势:当一批又一批艺术家将生命释放与自由表达作为艺术的真谛时,便在“中国”意义上形成了时代潮流。也就是说,“中国表现”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肌理中生长出的概念。因而,它一经祭出,便弥散出生命与思想的气息,坚实而饱满。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表现”将扮演当代艺术拯救者的角色。
任何试图对“中国表现”作出诠释的想法或许都是可笑的,因为作为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它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作出一二释义,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并就此描述一下展览的指向。
首先,毫无疑问,“中国表现”是一种全新的价值维度与文化立场。当“表现”被“中国”所定义时,实际上意味着1980年代以来的零星的、个人化的生命冲动与自由表达愿望,已上升为时代性的普遍诉求;而且,在艺术实践层面上,这一诉求已结出了硕果;同时“中国表现”也清晰地表明,它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细读展览的作品,即便是对当代艺术所知甚少的人,也会感受到传统表现主义元素还魂式的再生与重构。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表现”是超越西方表现主义体系的新价值体系与美学形态。
中国式表现性语言的建构是“中国表现”的核心课题。我们注意到,“中国表现”语言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由西而中的语言位移过程。比起西方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启蒙,艺术家们当下的创作更注重从传统水墨、书法、民间艺术中获取语言与观念资源;更注重从当代生活的身心感悟中寻找语言的可能性。一句话,尊重生命的感知,聆听传统的召唤,已构成“中国表现”语言建构的起点与归宿。
当然,“中国表现”也是对欧洲表现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致意。作为启蒙者,它们的艺术理念与方法论已深深地烙在“中国表现”的话语中。从这层意义上讲,“中国表现”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表达。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乃至现当代艺术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禅宗、道教思想、水墨、书法是积极的参与者。西方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对“中国表现”的启蒙,似乎可以被视为文化的反刍行为——无论如何,这一文明互融的图景都是动人的。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自现代艺术发端以来,当某种艺术主张与国家概念合为一体时,往往会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潮流,并由此为艺术史竖立起其进程的界碑。不仅如此,它还往往象征着一个国家新时代的到来。比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二战后美国的崛起;意大利新绘画运动与国家的复兴;德国新表现主义与德国重返欧洲之巅等等。
如此一来,我们不妨想象,“中国表现”正站在历史的拐点上:一个旧的秩序正在它身后慢慢隐退,而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向它缓缓敞开。
—张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