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88
-- 林风眠 万绿荷塘
拍卖会
上海嘉禾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跨越融合》——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图录号
1588
作  者
--
尺  寸
--
估  价
RMB6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2,185,000
拍品信息
备注
中国 1900~1991 设色纸本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鉴藏印:九思斋珍藏、兄甫审定
边跋:林风眠先生真迹。丁卯之夏,林曦明。钤印:林
说明:
1.边跋者为林曦明,原名正熙、号乌牛,浙江永嘉人。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美协上海分会理事、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等。
2.鉴藏者为谢明山(b.1952),字夐父、兄甫,室名「舟斋」。浙江杭州人。从余任天先生学习书画及书画鉴别。尔后又从谢稚柳、唐云、杨仁恺、钱君匋等学艺。善书,兼四体,尤精草书,富收藏、精鉴赏,凡金石书画经眼能立辨真伪。与谢稚柳、程十发、亚明、宋文治、陈大羽等画家交往甚密,「舟斋」即为谢稚柳题写。 68.5×68 cm. 林风眠,初名凤鸣,又名绍勤,广东梅县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入迪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受业师杨西斯启迪,遂有沟通中西艺术之志向。1925年回国,历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院长,国立杭州艺专校长。1949年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协副主席。

风颭芙蓉水 暮眠芦苇岸
——赏林风眠《万绿荷塘》
林风眠珍藏着两段最为柔软的记忆,其一是在广东梅县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其二是在浙江杭州追逐改革艺术教育理想、施展抱负顺风顺水的时期。因此,哪怕一路风雨兼程,这些时光总能熨帖林风眠孤独郁闷的灵魂襞褶,然后在纸面上灿烂生花。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林风眠的画风趋于成熟,众多杰作相继问世,无疑标志着他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代。此幅《万绿荷塘》便为当时佳构,包含了荷花、芦苇、堤岸等林风眠创作一众常见的母题,无论设色、构图、笔法等,都是极富巧思。暮色四合下,荷花绽放,姿态万千,花瓣丰盈,饱满润泽,有的盛开如伞,有的含苞待放,以展现视觉上的远近之感,这正是构图精妙所在。柠檬黄与青绿的荷叶交相辉映,而远处随风摇曳的芦苇、浑厚变幻的天空,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对比清晰,灵动自然,充满人文意境。
林风眠不忘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在近代美术史上,林风眠是第一个在水墨写意画中加进大面积色彩表现的人,“以色拖墨”是无疑画作中的亮点之一。他将西方现代流派中重视对光影、色彩、线条、结构、节奏的审美观引入中国画,将视觉美、节奏美与中国画传统的意境融会贯通,从审美观念上对中国画革新做出了伟大探索。
他虽然用宣纸作画,但他在墨中加入了不透明颜色,并移植了油画的“直接画法”,运用多层次互相覆盖的技法,使色彩浓重鲜明。因此,画面会显得光怪陆离,色彩因透视和光线的影响而呈现出变化。细看画面,纯洁无瑕的白色荷花与黄绿、嫩绿、深绿的荷叶相互辉映,散落于画面前景各个部分,似乎每一瓣都沐浴在光影的变幻之中,这正是林风眠艺术造诣的卓越之处。
而如此美景出自何处?1934年,林风眠选择了杭州玉泉马苓山下的幽静之地,亲自设计并督造了一座西式小洋楼。他办校、教书、作画、安居,同时毗邻西湖,享受着湖光山色,也描绘西湖的四时风景,苏堤上湖面宁静,一群山鸟掠过水面的芦苇,这些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化为了“风眠体”的一部分。
林风眠《芦荡》32x33厘米 中国画 196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1945至1951年间,除了处理学校事务外,林风眠大部分时间都在小楼画室创作。林风眠习惯于深夜绘画,睡前将未干的画作铺在地板上。次日醒来,他首先审视这些作品,仅保留一两张满意之作,其余的则销毁,随后开始新的一天。因此,他的创作并不是完全的对景写生,而是在纸墨之间营造一种“心中的丘壑”,或是亭亭净植的菡萏,或是顺风偃抑的芦苇,衬托出自己对宁静淡泊、宛若世外桃源般的精神家园的向往。
林风眠曾言:“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节剂”。林风眠笔下的荷塘,运用黑白对比来构建一种深沉的氛围,然而并不沉溺于消极之中,常常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和宽广的意境,在深邃之中蕴含着生机和希冀,同时彰显出画家自身高洁的精神风貌。因此,尽管其作品初看似乎笔法简练,实则内涵深远,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此幅《万绿荷塘》由知名藏家谢明山经手,艺术家、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林曦明题写边跋,可谓精品,尽显风范。

附:
谢明山(b.1952),字夐父、兄甫,室名「舟斋」。浙江杭州人。从余任天先生学习书画及书画鉴别。尔后又从谢稚柳、唐云、杨仁恺、钱君匋等学艺。善书,兼四体,尤精草书,富收藏、精鉴赏,凡金石书画经眼能立辨真伪。与谢稚柳、程十发、亚明、宋文治、陈大羽等画家交往甚密,「舟斋」即为谢稚柳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