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于右任
备注
纸本 立轴
释文:浙江文澜阁在西湖孤山下,功令愿读中秘书者许领出传写,道光乙未冬钱锡之通守辑守山阁丛书苦民间无善本,约同人侨寓湖上之杨柳湾,去孤山二里许面湖环山,山上有楼,楼下集群胥,闲日扁舟诣阁领书。
题识:张文虎孤麓校书图记,崑三先生正之,于右任。
钤印:关中于氏
鉴藏章:书法九重天、梅轩鉴赏
简介:于右任,名敬铭,字右任,号神州旧主、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擅诗词,精於书法,尤善行草书,其书法人称“于体”。整理历代草书字体,编成《标准草书》印行,影响深广。曾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YU YOUREN(1879-1964) Four Screens in Cursive Script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s
134×32.5cm×4 每幅约3.9平尺
RMB: 150,000-180,000
出入之间 大匠手段
——齐白石赠陈子林篆书联
齐白石篆书对联:“罢观舞剑忙提笔,耻供簪花笑倚门”款署:“门人陈纫兰画兰,超绝当时名高流辈,曾赠余横幅,余题七律一首,此颈句也,今为子林先生篆联。甲子五月初六日,时居京华,齐璜借山吟馆主者。”作于1924年。瞻观书法之外,不难看出此联中尚有白石老人于寄于真情的有两个人。
陈纫兰,生足无考,为白石老人弟子,老人的画中诗里却多有提及。关于此联出处老人的题跋中已然道明。该诗见于《借山馆诗草》:“窗间几净忆黄昏,烧烛为余印爪痕。随意一挥空粉本,回风乱拂设云根。罢观舞剑忙提笔,耻共簪花笑倚门。压倒三千门弟子,启余憐汝有私恩。”齐白石先生七十三岁时(1937年)在赠友人的画作上亦曾题以此诗,并说:“题门人陈纫兰女士画兰诗,余曾为熙甫弟画兰借此诗题之,今又借以题此。”陈纫兰其人后似为情所困,断尘缘出家,老人情重,有诗句云“老眼朦胧还写照,来生应作护花铃”。白石老人之诗平易诙谐,弥见真趣,此为赠与得意女弟子的得意之诗,故而一再题咏。此处截取颈句为联,可见用意至深。而上款人陈子林与白石老人更有着一段深深的“画缘”。
陈子林(据考生于1879,足年不详)浙江瑞安县城人,祖籍乐清斗山,是民国年间名动京城的国手名医,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等俱有交情。陈子林之父就是晚晴一代名士、维新变法思想家陈虬。陈虬(1851—1904),陈虬不仅是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亦是造诣极深的中医名师,是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陈子林秉承家学,精于鉴赏书画,与京城名家相友善,故而所得多为精品杰构。名震艺林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巨制,代表了齐派艺术的最高成就,上款人即是名医陈子林。
白石老人书画、篆刻成就具以登峰造极,而此联正体现出其篆书的极高造诣,这恐怕于赠与陈子林先生不无关系。白石老人书法入古出今,创意开宗,自成一派博大气象。篆书易圆为方,用笔奔放纵肆,用墨浑然淋漓,气象阔大,雄视古今,于此联具可昭然得见。联句内容用典妥当自然,不着痕迹,而“罢剑,提笔”,则寓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之抱负,“耻供簪花”则又何其铮铮不阿,神骨清俊。此联从书法到内容,直至相关联之人事,无不体现白石老人作为艺术大师的风范,所谓出入之间,大匠手段,正乎此!
释文:浙江文澜阁在西湖孤山下,功令愿读中秘书者许领出传写,道光乙未冬钱锡之通守辑守山阁丛书苦民间无善本,约同人侨寓湖上之杨柳湾,去孤山二里许面湖环山,山上有楼,楼下集群胥,闲日扁舟诣阁领书。
题识:张文虎孤麓校书图记,崑三先生正之,于右任。
钤印:关中于氏
鉴藏章:书法九重天、梅轩鉴赏
简介:于右任,名敬铭,字右任,号神州旧主、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擅诗词,精於书法,尤善行草书,其书法人称“于体”。整理历代草书字体,编成《标准草书》印行,影响深广。曾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YU YOUREN(1879-1964) Four Screens in Cursive Script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s
134×32.5cm×4 每幅约3.9平尺
RMB: 150,000-180,000
出入之间 大匠手段
——齐白石赠陈子林篆书联
齐白石篆书对联:“罢观舞剑忙提笔,耻供簪花笑倚门”款署:“门人陈纫兰画兰,超绝当时名高流辈,曾赠余横幅,余题七律一首,此颈句也,今为子林先生篆联。甲子五月初六日,时居京华,齐璜借山吟馆主者。”作于1924年。瞻观书法之外,不难看出此联中尚有白石老人于寄于真情的有两个人。
陈纫兰,生足无考,为白石老人弟子,老人的画中诗里却多有提及。关于此联出处老人的题跋中已然道明。该诗见于《借山馆诗草》:“窗间几净忆黄昏,烧烛为余印爪痕。随意一挥空粉本,回风乱拂设云根。罢观舞剑忙提笔,耻共簪花笑倚门。压倒三千门弟子,启余憐汝有私恩。”齐白石先生七十三岁时(1937年)在赠友人的画作上亦曾题以此诗,并说:“题门人陈纫兰女士画兰诗,余曾为熙甫弟画兰借此诗题之,今又借以题此。”陈纫兰其人后似为情所困,断尘缘出家,老人情重,有诗句云“老眼朦胧还写照,来生应作护花铃”。白石老人之诗平易诙谐,弥见真趣,此为赠与得意女弟子的得意之诗,故而一再题咏。此处截取颈句为联,可见用意至深。而上款人陈子林与白石老人更有着一段深深的“画缘”。
陈子林(据考生于1879,足年不详)浙江瑞安县城人,祖籍乐清斗山,是民国年间名动京城的国手名医,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等俱有交情。陈子林之父就是晚晴一代名士、维新变法思想家陈虬。陈虬(1851—1904),陈虬不仅是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亦是造诣极深的中医名师,是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陈子林秉承家学,精于鉴赏书画,与京城名家相友善,故而所得多为精品杰构。名震艺林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巨制,代表了齐派艺术的最高成就,上款人即是名医陈子林。
白石老人书画、篆刻成就具以登峰造极,而此联正体现出其篆书的极高造诣,这恐怕于赠与陈子林先生不无关系。白石老人书法入古出今,创意开宗,自成一派博大气象。篆书易圆为方,用笔奔放纵肆,用墨浑然淋漓,气象阔大,雄视古今,于此联具可昭然得见。联句内容用典妥当自然,不着痕迹,而“罢剑,提笔”,则寓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之抱负,“耻供簪花”则又何其铮铮不阿,神骨清俊。此联从书法到内容,直至相关联之人事,无不体现白石老人作为艺术大师的风范,所谓出入之间,大匠手段,正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