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谢稚柳
备注
设色纸本 立轴 1956年作
题识: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写似风白吾兄正之,谢稚柳。
钤印:谢稚之印、燕白衣、钁边盦
题签:谢稚柳《山茶幽禽》。瓦翁题。
钤印:瓦翁
说明:1.上款人为蒋风白,原名蒋鸿达,1915年6月出生于江苏武进。擅长意笔花鸟画,尤以水墨兰竹著称中外。曾任上海美术出版社编辑、苏州工艺美术学校高级讲师、苏州国画院特聘画师、常州市中国画研究会、苏州鹤园书画院艺术顾问、江南画院及华夏书画院名誉院长。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本作品已经收录於《烟江秋兰》—谢稚柳陈佩秋大师作品集,即将出版。
出版:《江左风流》十四至二十世纪的江南绘画P432-433,杨州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3月。
xie zhiliu(1910-1997) flower and bir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104×39cm 约3.6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寻源千壁丹青 暇余清新妙作
—读谢稚柳1942年画赠刘力上之花鸟册
谢稚柳先生作于1942年末的这本十二篇花鸟册(每篇20.7×21cm),是他身在敦煌莫高窟研究壁画期间的画作。上款人“力上老弟”即为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刘力上先生,当时和谢张一起同在敦煌莫高窟。他生于1916年,又名力尚,别名刘岂,江苏江都人。早年在家乡上私塾,后到上海拜为大千先生弟子,学习人物画、山水画。上世纪四十年代曾跟随张大千,也在敦煌莫高窟待了两年多。新中国成立后,任川西文联美术协会国画组组长,1953年调北京中国美术研究院任教,传授我国传统重彩技法。后又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还是北京工笔重彩画会顾问、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夫人俞致贞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花鸟国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夫妇多有合作之作。
1941年,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曾数度致书谢稚柳,邀他去敦煌研究壁画。谢稚柳其时正在监察院当于右任的秘书,得到了他的极力促成。1942年秋,谢稚柳出川北上,经天水,过兰州,西渡流沙,途径半月,方到敦煌。有别于张大千时壁画的临摹,他此次去敦煌专为研究壁画,时四百余洞窟进行测量,记录窟中内容,历时一年,后著有《敦煌石室记》和《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的生活清苦而单调,大千先生曾说道:“每天早晨吃一碗大麦炒熟磨粉加红糖,用开水冲成的面条,随即入洞工作,一直要到下午出洞,才能吃饭。渐渐地由两餐改为三顿,由果腹居然可讲究口腹之欲了”。敦煌莫高窟坐西朝东,每日清晨,谢稚柳趁着阳光的照射,进洞测量记录,下午进行资料整理,日日如此,他描述这种单调的生活为:“冲风线阵,茎草不滋,黄沙弥望,广漠几千。既居久,无所取乐,常联十余骑驰骋于期间,沙风如虎,半日曝野,面色成焦墨,引以为一乐”。据此推想,这本画赠刘力上的花鸟册,应是闲暇之余的遣兴之作。
此套十二篇册页,分绘四时花卉,有海棠、水仙、红叶、桃花、荷花、茶花、萱花、梅花、古木、竹石、秋果、山禽。其中山茶一篇属本款页,其余均仅钤有“谢稚”、“谢稚之印”、“稚柳居士”、“小谢”、“燕白衣”、“柳白衣”、“迟燕”、“迟燕居”、“迟燕草堂”等不同印章。后经陈佩秋先生每篇画上题签及对页题识,并题写“清新俊逸”扉页和“壮暮翁一九四二年花鸟册十二页”的签条,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谢陈书画合璧佳作。
谢稚柳先生的早年花鸟画源自陈老莲,这套1942年的花鸟册页,正是此种画风之典范,然而敦煌壁画设色的沉雄古雅,也时此作和他的四十年代以后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绿叶海棠、红叶九月海棠、水仙叶、萱花、荷花、桃花、山茶花、红枫等用的浓重的石绿、白粉和朱砂,都在莫高窟千壁丹青中处处可见。
此套册页中,陈佩秋先生选用了谢稚柳自作诗和唐人诗句为对题诗,各篇书法,结构严谨,章法自然,行笔的徐舒疾缓,得心应手,笔势的起落承接,从容不迫。她的行草书是从唐代智永和怀素入手,兼收并蓄历代名家之长,形成了自己厚重与灵动并举、雄壮与纤细共存的独特风格。与其绘画成就相比,她的书法艺术毫不逊色,可谓相得益彰。
此套花鸟册页实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各页的构图奇妙,门类完整,勾勒灵动,晕染精细,堪称谢稚柳早年花鸟册页形式的典范。与他的另一本作于壬午(1942)同年之夏,远赴敦煌之前,有徐悲鸿《稚柳漫兴》题签和陈佩秋对题的十二开山水花鸟册页相比较,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不差上下。其二,谢稚柳和张大千的结交,情同手足,大千先生的弟子们皆尊呼他为“师叔”。“师叔”赠送“师侄”称其为“老弟”的画作,用心尽力,可谓存世仅此一件。其三,此册画于敦煌莫高窟,也是存世仅见,具有艺术与历史之双重价值,弥足珍贵。
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千年章草书法第一人王蘧常教授曾称誉“谢稚柳是一本书”。有人评论:“像谢稚柳那样集书画、收藏、鉴定、史论、诗文等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全能型画家,实为绝无仅有。所以,更愿意称他为‘江南才子’,他的身上是有着显著传统文人气质的。这种气质流于笔端,则呈现出一派潇洒出尘、醇厚清奇的气象,故时人评谢老的书画,‘与张大千先生相比,谢稚柳先生花鸟笔墨藴蓄更胜一筹’。这也是世传家学的谢稚柳,为许多人所不及的地方。”以上所言,虽有褒奖之意,却不失中肯之实。
谢稚柳的这件难得稀有之品,当是有实力和眼力的收藏家志在必得之物。
-谢定琨
2015年3月26日沪上
题识: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写似风白吾兄正之,谢稚柳。
钤印:谢稚之印、燕白衣、钁边盦
题签:谢稚柳《山茶幽禽》。瓦翁题。
钤印:瓦翁
说明:1.上款人为蒋风白,原名蒋鸿达,1915年6月出生于江苏武进。擅长意笔花鸟画,尤以水墨兰竹著称中外。曾任上海美术出版社编辑、苏州工艺美术学校高级讲师、苏州国画院特聘画师、常州市中国画研究会、苏州鹤园书画院艺术顾问、江南画院及华夏书画院名誉院长。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本作品已经收录於《烟江秋兰》—谢稚柳陈佩秋大师作品集,即将出版。
出版:《江左风流》十四至二十世纪的江南绘画P432-433,杨州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3月。
xie zhiliu(1910-1997) flower and bir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104×39cm 约3.6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寻源千壁丹青 暇余清新妙作
—读谢稚柳1942年画赠刘力上之花鸟册
谢稚柳先生作于1942年末的这本十二篇花鸟册(每篇20.7×21cm),是他身在敦煌莫高窟研究壁画期间的画作。上款人“力上老弟”即为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刘力上先生,当时和谢张一起同在敦煌莫高窟。他生于1916年,又名力尚,别名刘岂,江苏江都人。早年在家乡上私塾,后到上海拜为大千先生弟子,学习人物画、山水画。上世纪四十年代曾跟随张大千,也在敦煌莫高窟待了两年多。新中国成立后,任川西文联美术协会国画组组长,1953年调北京中国美术研究院任教,传授我国传统重彩技法。后又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还是北京工笔重彩画会顾问、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夫人俞致贞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花鸟国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夫妇多有合作之作。
1941年,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曾数度致书谢稚柳,邀他去敦煌研究壁画。谢稚柳其时正在监察院当于右任的秘书,得到了他的极力促成。1942年秋,谢稚柳出川北上,经天水,过兰州,西渡流沙,途径半月,方到敦煌。有别于张大千时壁画的临摹,他此次去敦煌专为研究壁画,时四百余洞窟进行测量,记录窟中内容,历时一年,后著有《敦煌石室记》和《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的生活清苦而单调,大千先生曾说道:“每天早晨吃一碗大麦炒熟磨粉加红糖,用开水冲成的面条,随即入洞工作,一直要到下午出洞,才能吃饭。渐渐地由两餐改为三顿,由果腹居然可讲究口腹之欲了”。敦煌莫高窟坐西朝东,每日清晨,谢稚柳趁着阳光的照射,进洞测量记录,下午进行资料整理,日日如此,他描述这种单调的生活为:“冲风线阵,茎草不滋,黄沙弥望,广漠几千。既居久,无所取乐,常联十余骑驰骋于期间,沙风如虎,半日曝野,面色成焦墨,引以为一乐”。据此推想,这本画赠刘力上的花鸟册,应是闲暇之余的遣兴之作。
此套十二篇册页,分绘四时花卉,有海棠、水仙、红叶、桃花、荷花、茶花、萱花、梅花、古木、竹石、秋果、山禽。其中山茶一篇属本款页,其余均仅钤有“谢稚”、“谢稚之印”、“稚柳居士”、“小谢”、“燕白衣”、“柳白衣”、“迟燕”、“迟燕居”、“迟燕草堂”等不同印章。后经陈佩秋先生每篇画上题签及对页题识,并题写“清新俊逸”扉页和“壮暮翁一九四二年花鸟册十二页”的签条,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谢陈书画合璧佳作。
谢稚柳先生的早年花鸟画源自陈老莲,这套1942年的花鸟册页,正是此种画风之典范,然而敦煌壁画设色的沉雄古雅,也时此作和他的四十年代以后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绿叶海棠、红叶九月海棠、水仙叶、萱花、荷花、桃花、山茶花、红枫等用的浓重的石绿、白粉和朱砂,都在莫高窟千壁丹青中处处可见。
此套册页中,陈佩秋先生选用了谢稚柳自作诗和唐人诗句为对题诗,各篇书法,结构严谨,章法自然,行笔的徐舒疾缓,得心应手,笔势的起落承接,从容不迫。她的行草书是从唐代智永和怀素入手,兼收并蓄历代名家之长,形成了自己厚重与灵动并举、雄壮与纤细共存的独特风格。与其绘画成就相比,她的书法艺术毫不逊色,可谓相得益彰。
此套花鸟册页实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各页的构图奇妙,门类完整,勾勒灵动,晕染精细,堪称谢稚柳早年花鸟册页形式的典范。与他的另一本作于壬午(1942)同年之夏,远赴敦煌之前,有徐悲鸿《稚柳漫兴》题签和陈佩秋对题的十二开山水花鸟册页相比较,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不差上下。其二,谢稚柳和张大千的结交,情同手足,大千先生的弟子们皆尊呼他为“师叔”。“师叔”赠送“师侄”称其为“老弟”的画作,用心尽力,可谓存世仅此一件。其三,此册画于敦煌莫高窟,也是存世仅见,具有艺术与历史之双重价值,弥足珍贵。
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千年章草书法第一人王蘧常教授曾称誉“谢稚柳是一本书”。有人评论:“像谢稚柳那样集书画、收藏、鉴定、史论、诗文等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全能型画家,实为绝无仅有。所以,更愿意称他为‘江南才子’,他的身上是有着显著传统文人气质的。这种气质流于笔端,则呈现出一派潇洒出尘、醇厚清奇的气象,故时人评谢老的书画,‘与张大千先生相比,谢稚柳先生花鸟笔墨藴蓄更胜一筹’。这也是世传家学的谢稚柳,为许多人所不及的地方。”以上所言,虽有褒奖之意,却不失中肯之实。
谢稚柳的这件难得稀有之品,当是有实力和眼力的收藏家志在必得之物。
-谢定琨
2015年3月26日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