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谢稚柳
备注
设色纸本 镜片
题识:此红衣画眉,昔年在蜀中所见,漫写此图忽忽又是二十年矣,己巳秋雨,壮暮翁谢稚柳因记。
钤印:壮暮、稚柳
出版:1、《谢稚柳》P71,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2、《谢稚柳诗画选集》P392-393,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3、《谢稚柳》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P11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7月。
4、《谢稚柳 花鸟》P32-33,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1月。
说明:本作品已经收录於《烟江秋兰》—谢稚柳陈佩秋大师作品集,即将出版。
xie zhiliu(1910-1997) Red Thrush
Ink and color on paper; Framed
57.5×33cm 约1.7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秋山红树泛舟 所南兰竹咏诗
—观谢稚柳金笺书画成扇
谢稚柳先生署款甲戌八十有五的这柄金笺书画成扇,是他1994年的作品。扇的正面是一幅青绿山水画,以“落墨”之法绘制。山石坡地树丛扁舟老翁,均以水墨为底之上覆盖青、绿、赭、红的重彩,一派秋高飞爽湖里泛舟的景象,实为晚年的一件精妙之作。
此扇的背面为谢稚柳书写的自作诗:“锦线集今秘难得,心史休将墨本寻。剩有双清流落去,幽兰啼眼泣湘君。”他的晚年书体已成自家风貌,多有唐代张旭怀素的影子,而老莲的痕迹已皆褪去。这首自作诗原有的题目为:“传世所南画,唯兰与竹两图。今并在日本。”说的是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1241-1318)的典故。他的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大宋土地已被掠夺。著有极负盛名的《心史》,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枯井中达320年多,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世纪80年代,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宜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特及其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众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之一大奇事。
—谢定琨
2015年3月沪上
题识:此红衣画眉,昔年在蜀中所见,漫写此图忽忽又是二十年矣,己巳秋雨,壮暮翁谢稚柳因记。
钤印:壮暮、稚柳
出版:1、《谢稚柳》P71,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2、《谢稚柳诗画选集》P392-393,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3、《谢稚柳》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P11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7月。
4、《谢稚柳 花鸟》P32-33,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1月。
说明:本作品已经收录於《烟江秋兰》—谢稚柳陈佩秋大师作品集,即将出版。
xie zhiliu(1910-1997) Red Thrush
Ink and color on paper; Framed
57.5×33cm 约1.7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秋山红树泛舟 所南兰竹咏诗
—观谢稚柳金笺书画成扇
谢稚柳先生署款甲戌八十有五的这柄金笺书画成扇,是他1994年的作品。扇的正面是一幅青绿山水画,以“落墨”之法绘制。山石坡地树丛扁舟老翁,均以水墨为底之上覆盖青、绿、赭、红的重彩,一派秋高飞爽湖里泛舟的景象,实为晚年的一件精妙之作。
此扇的背面为谢稚柳书写的自作诗:“锦线集今秘难得,心史休将墨本寻。剩有双清流落去,幽兰啼眼泣湘君。”他的晚年书体已成自家风貌,多有唐代张旭怀素的影子,而老莲的痕迹已皆褪去。这首自作诗原有的题目为:“传世所南画,唯兰与竹两图。今并在日本。”说的是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1241-1318)的典故。他的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大宋土地已被掠夺。著有极负盛名的《心史》,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枯井中达320年多,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世纪80年代,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宜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特及其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众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之一大奇事。
—谢定琨
2015年3月沪上